孩子遇情緒問題先問AI 身心污名化成另類「殺手」

兒福聯盟呼籲,消弭公衆污名、正視AI求助新趨勢、檢視身心調適假宣導。(圖取自pexels)

青少年健康議題浮出檯面,儘管政府推出「青壯年3次免費心理諮商」,以及身心調適假,但在不熟規範之下,仍可能讓心理健康議題難獲援助;兒福聯盟調查發現,超過2成青少年曾浮現自殺念頭,建議透過消弭公衆污名、正視AI求助新趨勢、檢視身心調適假宣導等3點,關注心理議題。

兒盟根據全臺7千多位國、高中生進行調查,結果指出,超過2成學生曾出現自殺念頭,其中青少女風險尤高,中度以上比例達23.4%,遠高於男性的7.5%;另有37%青少年正陷入情緒困擾,近2成達中重度。

生活面向,20.5%學生經常浮現拒學念頭,47.9%有睡眠不足問題。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大多數學生認同心理協助的重要性,卻仍有近4成(39.1%)青少年在面臨心理困擾時選擇沉默或不求助;即使開口,也更傾向找AI傾訴,而非尋求專業支持,忽視了潛在的風險。兒盟強調,心理健康污名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求助意願,周遭環境的污名和負面標籤越強,青少年越不願求助。

「曾經也嘗試與AI聊天,它不會批判,也沒有異樣眼光。但聊久了會發現很空虛,因爲AI無法真正理解你的感受。」學生代表孟孟指出,儘管社會對心理議題的接受度有所提升,但污名化的陰影依然存在;許多學生因擔心被貼上脆弱或矯情等負面標籤,而不敢尋求協助。

兒盟表示,青少年正處於身心快速變化的階段,若缺乏支持,極易陷入焦慮、憂鬱甚至更嚴重的困境;並強調,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數位時代不容忽視的議題,社會各界必須正視並行動。

爲此,兒盟提出3項建議,其一即爲提升心理健康素養並去除污名;近4成青少年在困擾中選擇沉默,主因來自社會對心理疾病的污名。研究指出,透過心理健康教育與去污名化課程,甚至安排有經驗者現身分享,皆有助於減少刻板印象。

另外是正視AI成爲新興傾訴管道;近半數學生曾向生成式AI表達困擾,比例甚至高於專業求助。兒盟呼籲政府,放寬未成年人使用遠距與線上諮商的限制,發展可信賴的數位輔助資源,並加強數位素養教育,幫助孩子學習辨識風險,找到更安全的求助管道。

再來是檢視「身心調適假」的宣導與執行。調查顯示,僅6%的高中生曾請過此假,9成學生認爲對自身有幫助,凸顯政策具正面效益。不過,低使用率與行政阻力、師長態度有關,呼籲教育部及地方教育局處應正視,確保有需要的學生能順利行使權利。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1925或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