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文化自信的城市樣本|羅浮山下四時春——解碼“嶺南名郡”惠州的文化自信樣本

新華社廣州7月17日電 題:羅浮山下四時春——解碼“嶺南名郡”惠州的文化自信樣本  新華社記者陳凱星、王攀、丁樂  滿城詩意,千年傳奇,這就是惠州。  一城風物,書就大半部嶺南文明史詩。南海之畔,古老窯址裡的青瓷碎片,映照出海上絲路的萬里帆影;羅浮山下,東縱精神傳承,孕育出新時代奮勇向前的澎湃動能;建城1400多年,“惠民之州”在繁盛的煙火氣中生生不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展現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氣質,是傳承發展城市文化、培育滋養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在紅色基因中鑄魂,於傳統文脈中汲古,向灣區潮頭處開新——惠州正以山海爲卷,書寫“嶺南萬戶皆春色”的嶄新華章。

惠民之州 文脈不絕

炎炎夏日,惠州中山公園(惠州府城遺址公園)內,一手託酒一手持荔的蘇東坡坐像靜立,“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詩篇至今被人津津樂道。公元1094年,蘇東坡來到惠州,將食荔枝的感悟提升至人生志趣,讓這座山海之城名播四方。  惠州,南臨南海,西倚羅浮山,是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在這裡,貝丘遺址、縛婁古國鐫刻下數千年的文明印記;東晉道教大家葛洪懸壺濟世,留下“青蒿一握”的治瘧名方;自隋唐起,這裡成爲“粵東重鎮”,是東江流域的中心。  “自東坡南渡,文明孕育吾邦。”北宋年間,蘇東坡寓惠不足千日,寫下500多篇詩文,或深邃思辨,或清新自然;惠州文脈因此而興,延綿千年。  蘇東坡爲文求真,爲官務實。當年,惠州西湖長橋廢壞,他提倡修建東新橋、西新橋,並自捐被賞賜的犀角帶,還動員弟媳“黃金錢數千助施”。收葬荒骨、改良秧馬、推廣水碓、爲民施藥……他樂善好施,實現“實無負吏民”。  “蘇東坡是惠州文化的金名片。”惠州市東坡文化協會常務副會長申東城說,“東坡寓惠促進了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融合。後來,南宋楊萬里、明代湛若水等文人墨客的踏足,令惠州‘風氣人文又一番’。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業樂羣的精神融入惠州人的骨子裡。”  推動城市文化傳承發展,底蘊在於歷史,意圖在於惠民。  夏日的惠州西湖,如詩如畫。湖畔,重建的豐湖書院內,提高市民科學素養的每月一場院士科技講座與暑期“健康夜市”相得益彰、老少皆宜,似昔日場景重現——作爲宋代廣東四大書院之一,豐湖書院“從者雲集,人競向學”。如今,“豐湖講堂”“我們的節日”……一系列文化活動常態化開展,書院已成爲惠州文化交流的“城市新地標”。  悠悠文脈,“源遠”更需“流長”。近年來,惠州打造省級歷史文化街區,聚集縣區非遺館、各類文創店,方便市民沉浸式體驗中草藥香薰等非遺魅力;穩步推進羅浮山中醫藥產業園項目,重要目的之一是推廣與展示中醫藥文化……  爲讓老百姓居住得更舒心、生活得更安心,老城區改造也緊鑼密鼓。今年4月,惠州實施歷史文化名城提升三年行動。惠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鍾亮說:“我們不搞大拆大建,但求見人、見物、見生活。這是空間的煥新,更是文脈的賡續,要讓每個在惠州的人感到‘此心安處是吾鄉’。”

英雄之城 競逐一流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在惠州,豪放的英雄情結、細緻的溫婉柔情,亙古未變。時空變換到80多年前,一段真實版“潛伏”傳奇上演。  1941年12月,日軍侵佔香港,大批知名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國際友人被困。緊急關頭,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南方局領導下,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前身)爲主力組織營救,惠州是主要接送點之一。  “共邀您於東湖旅店參加羅衡先生與葉景舟女士的婚禮。”這封請柬背後,是我地下黨以辦喜宴爲由,在敵人眼皮底下接應轉移人員。  請柬中的“羅衡”,是惠陽縣委組織部長盧偉如的化名。在日、僞、頑軍的圍攻夾擊中,盧偉如與同志租下惠州東湖旅店一二樓,明面上做生意,實設秘密交通站。彼時,已被日軍侵佔過的惠州,“其慘酷情形,較其他淪陷區尤有過之”。  近200天裡,茅盾、胡風、張友漁……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連同其他方面人士共800多人,從惠州等地通過多條線路安全撤離。茅盾稱之爲“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紅色熱土,崢嶸歲月。  周恩來留下東征軍討伐軍閥足跡,播下革命火種;彭湃組建惠州農民聯合會,發展農民運動;葉挺等衆多革命志士涌現……惠州的文化血脈中,根植下不可磨滅的紅色基因。  “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確保紅色江山後繼有人、代代相傳。”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意蘊深長。  羅浮山下,東江縱隊紀念館前的石碑上,“永遠向前”四個大字熠熠生輝。歷經近半年的精心修葺,展館於2025年2月底重新開放。“東江縱隊是‘華南人民抗戰的光輝旗幟’,我們要講好這支隊伍不屈和無畏的故事。”紀念館原館長曾慶香說。  甘溪黨支部五名黨員雕塑廣場、葉挺紅軍中學、仲愷高新區……不少地標、學府、園區以英雄命名。惠州還成立專門隊伍,尋訪老戰士後人,輯錄口述史料,研讀泛黃家書,徵集斑駁舊物,打撈“歷史遺珠”……  烽煙已逝,信仰長存。從歷史發出的深沉迴響,成爲城市闊步前行的精神支撐。  誕生全國最早區級蘇維埃政權之一的革命搖籃惠東縣高潭鎮,素有“東江紅都”之稱,蝶變爲紅色旅遊特色小鎮。假日,鎮中心的馬克思街、列寧街遊人如織。走進中洞革命紀念廣場的紅都咖啡館,系列文創產品與咖啡相伴,遊客馬婷說:“紅色驛站讓人以新方式銘記紅色歷史。”  在東縱英烈浴血奮戰過的地方,環南崑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如火如荼。龍門縣永漢鎮低冚村內,低冚伏擊戰紀念公園等紅色旅遊資源陸續開發。“2025年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20萬元。”低冚村黨總支書記王炯東說。  惠州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惠州將弘揚東縱精神,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挑起最重的擔子,啃下最硬的骨頭,推動引領區建設跑出加速度,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美麗蛻變。

海絲之城 向海圖強

山是惠州的魂,海是惠州的靈,江河是惠州流淌不盡的詩情與豪情。  順東江而下,岸邊曾燃起北宋時期東平窯的爐火,燒製的瓷器沿海上絲綢之路駛向遠方。如今,在東亞、東南亞的古沉船裡,在阿拉伯甚至非洲大陸的考古現場,惠州明代白馬窯的青瓷碎片陸續重見天日。  惠州,擁有281.4公里海岸線,4520平方公里海域。漢代,這裡的先民就載着絲綢與瓷器遠航。鄭和七下西洋,六次經過惠州海域的針頭巖。漁歌號子在惠東海面飄蕩,大王爺節香火在漁村繚繞,獨特的海洋民俗亦是惠州人血脈裡流淌的海之韻律。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廣東要弘揚敢闖敢試、敢爲人先的改革精神”。  海洋賦予惠州人勇氣。30多年前,石坳島一聲巨響,“惠州第一炮”讓大亞灣裡不知名的小漁村邁向“全球石化產業高地”。  中海殼牌、恆力石化、埃克森美孚等大項目陸續落地。如今的大亞灣畔,煉塔如林,管廊如織,750萬噸互供資源在園區內流轉,滋養這片綠色創新的沃土。“近兩年新項目的最終落地,充分表明中外雙方對良好產業生態圈的信心。”中海殼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副總裁黃仲錦說。  海洋深處,新故事正在上演。  從苗種繁育到深海養殖,從海洋裝備到精深加工,藍色產業鏈在大亞灣與雙月灣間展開,充實着“藍色糧倉”。“黃脣魚從首次實現人工繁殖到放歸自然,我們將繼續深耕漁業種羣保護繁育。”廣東省鰉鯨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顏闊秋說。  陸海協同發展,惠州加快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去年,惠州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000億元,電子信息與石化能源新材料兩大產業厚積薄發,增加值分別增長13.6%和17.9%,向着萬億級產業集羣奮進。  暮色四合,大星山麓的鷺鳥歸巢,月光爲沙灘披上銀紗,海龜媽媽在潮汐中孕育新生命。遠處,LNG巨輪正破浪而來,與埃克森美孚的鋼鐵管廊遙相呼應。惠州,這座向海而興的城市,正在譜寫海上絲綢之路“雙向奔赴”的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