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蘇超”背後三大“燃點”
原題:從社區綠地到專業賽場,上萬片球場織就江蘇綠茵版圖 ——
解碼“蘇超”背後三大“燃點”
盛夏的江蘇,隨着“蘇超”的持續火爆,綠茵場上的熱浪與球迷的激情相互交織。場館迅速升級、預訂秒速爆滿、政策精準護航……從社區綠地到專業賽場,上萬片足球場正勾勒出蓬勃發展的綠茵版圖。
這份火熱,離不開江蘇足球場厚實“家底”的強力支撐。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體育場地36.37萬個,體育場地面積3.80億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4.46平方米,全省足球場地11632個,場地面積3572.86萬平方米。萬片球場星羅棋佈,爲江蘇足球築牢了最堅實的基座。
燃點一:全域升級!專業場館刷新上座熱度
7745、9852、15025、25974、30826、33871、40253、60396……隨着“蘇超”的火爆,其單場上座人數紀錄在不斷刷新。
開賽8輪,“蘇超”已啓用20座各具特色的專業化體育場館,從幾千人的校園操場到幾萬人的奧體中心,一座座場館伴隨着精彩賽事陸續“出圈”。
6月29日,蘇州隊主場迎戰揚州隊的比賽在崑山奧體中心打響,崑山奧體中心被稱爲“江蘇最牛足球場”,是我省首座專業足球場館,擁有4.5萬座超視角看臺。
7月5日晚,在南京奧體中心,南京隊0比0戰平蘇州隊,6萬餘人冒着近40℃的高溫涌入體育場觀戰,創下該賽事觀賽人數新紀錄。南京奧體中心於2005年建成,是江蘇最早投入使用的現代化體育場館之一。
回顧賽事進程,場館的升級軌跡清晰可見,折射出球迷熱情高漲。開賽初期,13支球隊的主場大多設在容量僅數千人的校園或社區球場,如南通大學西操場、常州工學院球場等。然而,球迷的踊躍支持很快讓原有場館顯得侷促。
徐州市率先行動,將主場從市體育中心遷至奧體中心,2.2萬名觀衆涌入,創下當時全國業餘足球賽事上座紀錄。隨後,常州隊告別萬人校園球場,進駐規模更大的4.1萬座奧體中心;蘇州隊則將崑山這座專業足球場作爲主場;在第六輪南京對陣蘇州的焦點戰中,60396名球迷擠爆南京奧體中心,再次刷新全國業餘賽事的上座紀錄。
支撐場館升級與上座熱潮的,是江蘇厚實的體育設施家底。公開資料顯示,江蘇13個設區市及衆多區縣均擁有現代化體育中心或奧體中心,座位數從2萬到6萬個不等,有的地方不止一個體育中心,比如蘇州市區就有蘇州體育中心和蘇州奧體中心。以此次承辦“蘇超”賽事的場館爲例,徐州奧體中心容納人數爲2.3萬,鹽城奧體中心爲3.6萬,崑山奧體中心爲4.5萬,常州奧體中心設4.1萬個座位,南京奧體中心則可容納6萬人……這張覆蓋全省、層次分明的專業場館網絡,爲火爆的“蘇超”提供了堅實的硬件保障和廣闊的選擇空間。
燃點二:全民沸騰!“草根”球場預訂秒光
當專業球場因“蘇超”而沸騰時,散落在全省城鄉的上萬片足球場,同樣人聲鼎沸,點燃了全民參與熱情,成爲足球愛好者們觸手可及的“幸福地標”。
7月29日晚,江心洲E^3PARK體育公園的11人制足球場上,十幾個年輕人正在奔跑,汗水浸溼了球衣。
南京某互聯網大廠員工李諾是其中的一員,“‘蘇超’火了,我們踢球的心也癢癢的,下班後就想來踢一踢。”
這份熱情直接體現在場地的預訂熱度上。這片7月2日剛剛正式開放的場地,預約系統一上線,足球場的每個時段就已經基本上排滿。體育公園負責人說,試運營期(7月1—5日)每晚8時開放預訂,5分鐘內所有場地就被搶訂一空,即使持續高溫,每日入園人數仍穩定在1500人次左右。
這種“一位難求”的現象並非個例。在南京市建鄴區西城夜未央運動街區,2個燈光足球場以及新建成的星光足球場同樣呈現滿場狀態。
星光足球場負責人介紹,球場的黃金時段是每晚7時至9時,自“蘇超”開賽以來,週末從早到晚的時段全部爆滿,工作日晚上的場地預訂率也高達90%。
“公園+足球”的模式,更讓綠茵場融入日常生活。前不久,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發佈蘇州市公園綠地足球地圖,地圖彙集全市公園綠地內的50個足球場地。在蘇州大道東津樑街東南角綠地上,市民李先生每逢週末都會帶着孩子前來休閒,“這裡有足球射門框,離家又近,孩子特別喜歡。既能露營、踢球,又能呼吸新鮮空氣!”
放眼江蘇,從新晉“網紅”打卡地到老牌運動街區,此起彼伏的預訂熱潮與揮汗如雨的身影,正是江蘇深厚足球場地家底轉化爲全民健身澎湃活力的最生動寫照。
省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城市社區“10分鐘健身圈”和農村“15分鐘健身圈”覆蓋率已雙雙突破97%,全省今年計劃新改建1000片球類運動場地,目前省內公園綠地新增球類場地357片,其中足球場36片,將持續推進設施建設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燃點三:全鏈保障!3年新增3000個球場
記者瞭解到,在2021年末到2024年末的3年時間,江蘇共修建3060個足球場,增長約36%。江蘇爲什麼會有這麼多足球場?
雄厚經濟實力固然重要,但深層驅動力來自需求與政策的精準耦合。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呂永剛分析道,江蘇龐大的人口基數、強勁的居民消費力,催生了龐大的羣衆性足球需求;與此同時,數量不斷增長的專業球隊、足球培訓機構以及日益豐富的賽事活動,共同構成對高質量場地的需求,截至2024年底,我省建成校園足球特色學校2000餘所。這股需求側的驅動,爲球場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市場支撐。
將需求轉化爲現實,離不開一套前瞻、系統且持續發力的政策體系。
早在2018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要在全國率先建成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2019年省政府工作報告則提出加快新時代體育強省建設,而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的2025年重點工作部分,提出要加快三大球振興發展,開展全省城市足球聯賽。
具體的政策抓手清晰有力。2017年9月印發的《江蘇省足球改革發展實施意見》要求,按平均每1.1萬人擁有1片足球場地的標準,將足球場地建設納入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以及城鄉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規劃;去年12月,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管理 提升全民健身服務質效的若干措施》,明確到2030年,全省新建足球場200片等目標。
建好是基礎,用好是關鍵。北京詠懷體育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兵觀察到,目前我國體育場地設施仍存在總量與結構性矛盾並存、場館“重建設輕運營”、部分設施使用率低、市場化造血能力弱等不足。
江蘇正積極破題:一方面,力推開放共享,如揚州把“全市140所公辦中小學校向社會開放田徑場、足球場、室外籃球場等學校體育設施”列爲去年市政府民生實事項目;另一方面,強化資金引導,省財政廳會同省體育局下達2025年度中央和省級專項資金1.87億元,今年全省62個場館獲得中央專項資金1846萬元,130個場館獲得省級專項資金5500萬元,兩類場館有部分重合,總共有100多個場館面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爲羣衆健身提供更多便利。
“要發揮好‘蘇超’這一IP的強大引流效應和輻射帶動力,做大江蘇全民體育、全民健身的基本盤,並打造一大批羣衆‘家門口的足球場’。同時,舉辦各類羣衆性足球賽事,吸引更多的羣衆參賽觀賽,提高場地利用效益,推動形成濃厚的全民體育氛圍。”呂永剛說。(許願 吳雨陽 胡悠也)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