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大罷免三大謬誤」 學者:控訴沒有事實、無政策訴求就是濫罷
▲臺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郭運興/臺北報導
大罷免投票將在26日登場,國民黨有24位立委將面臨考驗。對此,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左正東今(25日)點出「大罷免三大謬誤」,他直言,罷團指控「親共」,但至今沒檢舉或起訴任何立委,控訴沒有事實,用罷免取代司法,就是濫罷!大罷免也沒有提出政策訴求,對解決朝野爭議毫無幫助,沒有政策訴求的罷免,就是濫罷!他強調,大家深愛臺灣,不是因爲「萬衆一心」,而是走過「萬衆一心」,讓大家更珍惜「萬家爭鳴」的自由民主,726拒罷免、愛臺灣!
左正東表示,臉書上滑過一篇篇的支持罷免宣示,文情並茂的書寫雖然美麗,但依然沒有回答大罷免的根本謬誤。
左正東指出,「大罷免的第一個謬誤:爲什麼要現在罷免,不能等任期結束改選」,定期改選本是民主常規,任期中罷免則是立委個人有法律或道德上重大瑕疵,例外採取的行動。明天要送上罷免斷頭臺的立委,有幾位符合這個標準呢?如果沒有,就是濫罷!
左正東再指,「大罷免的第二個謬誤:如果在野黨立委叛國,爲什麼不送法院而用罷免」,罷團指控在野黨「親共」,有些甚至用「通匪」一詞。但是,如有叛國行爲,應該針對涉案委員用司法途徑處理,而不是罷免所有立委。
左正東說,可是,目前爲止,沒看到檢舉或起訴所有立委,倒是有民進黨助理涉共諜案被調查者。控訴沒有事實,用罷免取代司法,就是濫罷!
左正東再說,「大罷免的第三個謬誤:以大罷免代替國會改選,爲什麼沒有政策訴求」,民主國家要解散國會提前改選,通常因爲朝野政黨立場相反的重大政策,所以通過國會改選可以探求民意,根據改選結果決定政策。
左正東直言,但是,大罷免沒有提出政策訴求,如此罷免,對解決朝野爭議毫無幫助。沒有政策訴求的罷免,就是濫罷!
左正東認爲,罷免團體和罷免支持者的歌舞、文字都很精彩,那裡有着引人注目的故事。但是在那些滿到溢出來的情感堆砌中,隱藏着「把罷免當作臺灣價值,同意罷免纔是臺灣人」的訴說,卻讓人感到害怕。
左正東提醒,當罷免只有情感訴求,沒有理性支撐,就是用罷免來清除和自己不同的「雜質」。別忘了,今天的民主英雄也曾是戒嚴時代要排除的「雜質」。
左正東說,自由所以可貴,因爲允許不同想法的人並存,人不因處於少數而害怕。民主所以進步,因爲國民可以從不同主張中自由選擇,而且有定期改選,讓選擇的結果可以改變社會又能被下次選舉檢驗。
最後,左正東強調,大家深愛臺灣,不是因爲「萬衆一心」,而是因爲走過「萬衆一心」的反共抗俄,讓大家更加珍惜「萬家爭鳴」的自由民主,七月二十六日,拒罷免、愛臺灣!
▼韓國瑜率藍委開記者會反罷免。(圖/記者陳煥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