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選舉是動員戰!」 學者揭大罷免關鍵:基本盤纔是主戰場
▲韓國瑜率藍委開記者會反罷免。(圖/記者陳煥丞攝)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726大罷免倒數最後一天,藍綠陣營卯足全力催票,不僅有「百工百業挺罷免」、政壇名人接力表態,更有企業界人物如徐重仁、童子賢投下支持罷免的聲音。不過,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張元祥分析,罷免與選舉的邏輯並不相同,「中間選民不熱,基本盤纔是決戰點,能否投出來纔是關鍵」。
張元祥提到,近日學生熱烈討論「流通教父」徐重仁表態支持罷免,甚至有人好奇是否成爲「重磅一擊」。他觀察到,民進黨與罷免方的整體策略非常清楚,論述上主打「舔共賣臺」,戰術上針對選情較弱的藍委強力圍攻,最後階段再拋出「百工百業」撩動社會情緒、試圖擴大動員面,但實際在基層市場觀察,這一套是否能成功撼動中間選民,恐怕仍有不小落差。
他指出,「百工百業」模式其實是民進黨近年大型選戰慣用的動員工具,目的不僅是宣示號召,更透過成立後援會與政策白皮書,凝聚各界意見領袖,強化組織滲透。這是針對有政黨認同的選民,而不是「喚醒冷感的中間選民」。
至於企業界人士、藝文圈名人輪番出面挺罷免,是否能有效撼動選情?張元祥的判斷是,「對選舉有效,但對罷免不一定有用。」他解釋,在選舉中,選民結構較廣,中間選民的投票行爲較易受議題與風向影響,因此最後的關鍵一擊能起關鍵作用。但罷免的選舉結構大不同,中間選民本身參與意願低,往往是藍綠雙方的「基本盤」決勝負。
「罷免不是情緒操作就能達成的。」張元祥以去年基隆市長謝國樑的罷免案爲例,指出當時是全臺唯一焦點政治事件,藍綠雙方全面交火,不僅打組織戰,也有司法戰、輿論戰與網路戰,聲量震天響,但投票率卻僅50.44%,與總統大選同年、僅相隔數月的政黨票投票率(70.48%)相比,仍有兩成落差。
進一步對比基隆的政黨票與罷免票分佈,更可看出政黨基本盤的影響力。國民黨政黨票得票爲85,320票,民進黨爲67,018票,結果謝國樑罷免案中,不同意票爲86,014票、同意票爲69,934票,幾乎是政黨票的「複製貼上」。
張元祥指出,這樣的趨勢也可能在這次「大罷免」複製,特別是當民衆黨支持者更可能因罷免案而激起行動力時。「民衆黨支持者的投票意願,恐怕會比過去選舉更強烈。」
他認爲,「罷免不是『投不投』,而是『誰去投』」,要打贏罷免戰,不在於空戰的議題多驚人、哪位名人多吸睛,而在於地面戰的組織動員能否全面貫穿。「選舉靠議題催中間票,罷免靠組織動員出基本盤,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邏輯。」
對此,他也語帶警告地指出,罷免最後一刻若太過倚賴「奧步」、「重磅議題」,可能激化對方陣營反彈情緒,反倒有「催票」效果。若綠營試圖以爭議性主張喚醒沉默選民,恐怕會產生「反噬」。綜合分析,張元祥認爲,罷免最終成敗關鍵將回歸最原始的政治動員邏輯,「不是看誰聲音大,而是誰能動得出人、誰能撐到最後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