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與六都道安達共識!民團揭7隱憂:行人安全堪慮
交通部14日邀集六都交通局舉行座談會,討論道安議題,會中達成6項共識。(本報資料照)
交通部14日邀集六都交通局舉行座談會,討論道安議題,會中達成6項共識,包括行人安全設施、危險路口優先改善標誌標線、機車至少可行駛2車道、汽車隔熱紙透光改善等。但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今日提出7項隱憂,擔心無法保證行人安全,還反而衍生出新問題。
日前道路交通安全座談中,交通部與六都首長達成6大共識,包含今年以路口行人安全設施改善、減少障礙物、人行道改善長度及校園周邊安全等列重點績效;六都同意參考標誌標線號誌設置指引18種情境,於重要或易肇事路口優先辦理;檢視道安與運行效率,推動機車至少可行駛2車道;推動路口停止線與行穿線淨距上調爲2至3公尺;強化路口行人穿越道照明;協助推動汽車隔熱紙透光率改善。
還路於民團體提出7點建議,呼籲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共同努力,確保交通安全政策不只是口號,需要實際作爲才能真正落實到每位用路人的日常生活中。
1、「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劃」應系統性細膩處理:道路視野死角、人行道不平順成兒少身障隱形殺手,呼籲各級政府進行「人行道改善長度」時,也應注意寬度、平整性、通用設計,以利嬰兒車、身障者等用路人能夠使用;路口行人安全設施改善也應考量視野距離,避免遮住兒少身軀及視野。
2、預告與當下位置標誌竟無差異,讓駕駛混亂:《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參考指引》仍有良修空間,盼交通部儘速良修法規、接軌國際,方能讓指引完善、保護行人安全。
3、路權恢復正常化、提升駕促進人本交通改革:政府限縮機車路權並限制強制兩段式轉彎,卻本末倒置忽略各種駕照濫發的起因,猶如蝴蝶效應般影響自行車等真正慢車、行人路權。
而機車被限制於最多外側兩車道通行,導致與公車停靠動線交織,讓公車、機車、慢車被限縮於有限的道路寬度,使得三方用路人安全性下降,無助於人本交通發展。
4、用科學計算確保行人安全:單純「推動路口停止線與行穿線淨距修正以2至3公尺」視爲完整修法並不充分,不僅只有路口,路段中亦有行穿線。同時應根據科學計算,以最高設計速率換算足夠視野距離及範圍的淨距的表格,供各級政府依循施作。
5、行穿道照明非僅靠顏色變更即可確保安全:籲請國家留意更多細節,包括行穿道與道路照明色溫差異,如德國規定行穿道照明色溫需異於道路照明,並有黃、白兩種顏色可選。
6、透光率政策更應完善及納入公民道安團體參與:交通部的柔性建議中,在前側窗建議透光率下限爲35%,違反國際規定及無視學術研究,甚至公路局僅邀請如相關業者等利益關係人參與會議,卻缺乏公民道安團體等參與。
7、駕訓精進、法規接軌、對症下藥,補足郊區人行道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