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量|中公教育退費,錢從哪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5月20日,中公教育(SZ002607)舉行了2024年年報發佈後的投資者關係活動。作爲最受投資者和學員關注的問題之一,歷史退費問題再次被提及。
有投資者詢問目前學生退費解決進展如何,中公教育表示:目前退費工作在持續推進中,處理效率較之前已有一定改善,但由於歷史積累問題,仍需一定週期逐步化解。公司正按計劃分批次、分階段推進退費,部分地區的歷史退費已逐步出清,退費週期已恢復正常,公司力求在確保業務平穩運行的前提下加快進度。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部分地區的歷史退費已逐步出清,退費週期已恢復正常。頭部公考培訓機構的業務網點佈局較多,分爲“省—市—縣”三級,中公教育介紹的“部分地區”可能是一個省份,也可能只是一個縣。但不管是什麼地區,退費債務出清,都有利於當地學員權益的保障,以及恢復品牌口碑。發生退費難後,中公教育大量採取分期退費舉措,面向很多學員承諾分10期退完,但不斷有學員反映退費若干期後便中斷了退費。退費週期已恢復正常,說明中公教育現金流緩解,讓退費中斷的學員看到了希望。
但在表態儘快、全部退費的同時,中公教育始終沒有披露的是,歷史退費到底有多少,以及退費的錢從何處來?
中公教育的歷史退費來自2020年、2021年左右激進擴張期的“不過全退”協議班。當時,中公教育有的年度現金收款高達300多億元,但需要退費的金額超過一半。
中公教育首次在年報中發佈了2024年的“待退費負債”,爲5.8億元。發佈這個數據,主要是因爲《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18號》自2024年12月31日起施行,企業因此變更了會計處理辦法。
曾經的“不過全退”協議班差點讓中公教育轟然倒塌,爲何現在仍開設不過退費的協議班?實際上,目前公考培訓機構普遍保留了不過退費的協議班,這有利於改善公司產品結構,也能強化對學員的激勵。相比於“不過全退”,目前的協議班實收比例更高,風險更加可控。
培訓機構應該更加強調保障學員權益,“先交後補”型的協議班就是更好的形式,比如,學員先交5800元培訓費,筆試通過後補交20000元。相比於培訓機構先預收一筆“鉅款”,“先交後補”型協議班顯得更有誠意。
2024年,中公教育營收26億元,淨利潤1.8億元,經營淨現金流5.6億元。相比於大規模的歷史退費,資金盈餘仍顯單薄。
在2024年5月的投資者交流活動上,中公教育表示正在積極籌措資金。2024年7月,中公教育創始人兼董事長李永新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希望通過融資的方式來有效地解決退費問題,包括從銀行融資以及與產業資本的戰略合作”。
但2024年,中公教育的融資情況堪稱窘迫。2024年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的抵押借款餘額爲5.55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40%。2024年,中公教育因與銀行機構發生支付協議糾紛被提起仲裁,涉案金額近6億元。
中公教育較爲依賴外部資金輸血,但由於歷史信用問題和抵押風險等因素,中公教育面臨“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2024年,主要受銀行貸款利息及金融機構手續費增加影響,中公教育的財務費用高達1.99億元,超過了淨利潤總額,同比增長94%。
外部融資成本極高,中公教育籌資退費,根本上還需依靠自身造血。
近年來,中公教育雖然發生經營困難,但仍在持續佈局新業務,包括鄉村振興、夜校課堂、直播帶貨、高考志願諮詢等,希望通過新業務做大營收,做強造血能力。但是截至目前,雖然每個業務都是大市場,但還沒有跑出成功的標杆項目。
反思這樣的業務佈局策略,中公教育還是應該圍繞就業服務核心主業,服務好以大學生爲核心的用戶。雖然近兩年員工人數大幅減少,但中公教育的教師、研發人員規模仍在行業內處於領先,這保證了在就業服務主業方面的教研教學能力。
在當前形勢下,公務員事業單位等招錄考試培訓業務有很強的確定性。中公教育在5月20日投資者交流活動中表示,預計公共人才招錄規模或將繼續保持增長,競爭也將越發激烈。這樣的形勢有利於提升考試培訓業務的市場滲透率。
中公教育招錄考試培訓業務收入持續萎縮,主要是主動降本增效、裁撤網點所導致。5月20日投資者交流活動中透露的重要信號,是以“AI就業”爲品牌、AI就業學習機爲抓手,撬動B端合作伙伴,恢復此前裁撤的自營網點。在主要競爭對手均爲自營網點的情況下,拓展合作網點,必須以保證教研、教學質量爲前提,也就是說在市場增長和用戶口碑之間做好平衡。這更需要保持教師和研發團隊的穩定。
這是中公教育的業務基本盤,但招錄考試的通過率極低,從而導致僅靠招錄考試培訓業務,難以完成就業服務的閉環,因爲會有大量學員通不過招錄考試。幫助學員就業,還要靠與產業界合作。一方面,對接求職、招聘的雙向需求,另一方面,通過與產業界合作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學員就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