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循環啟動 錢進債市正是時候

今年以來,全球佈局債市資金明顯偏好短天期債券。 聯合報系資料照

【撰文:湯名潔】

今年以來,全球佈局債市資金明顯偏好短天期債券。根據美國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的統計,截至7月底,全球短債基金吸金1,596億2,500萬美元,相較長債基金的246億3,900萬美元,差距6倍有餘。進入8月後,短債基金依然週週進帳,市場搶購短債的熱烈程度可見一斑。

眼下美國聯準會(Fed)邁出今年降息第1步,於臺灣時間9月18日宣佈降息1碼(0.25%),使聯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上限降至4.25%,目前市場普遍預期今年將再降息1碼~2碼,如此一來,美國短天期公債票面收益率縮水,這波搶進短債的資金潮是否會撤離?值此之際,投資人該「棄短取長」,轉向佈局長天期債券嗎?

短債的資金潮不會消退

殖利率將持續下探

「投資人對於長債的偏好會增強,這是可以預期的,但短債(的資金潮)也不會消退、會同時增加。」大華銀投信投資研究部債券基金經理人謝奕騰如此預測:「因爲在當前的利率環境中,短債的投資路徑非常清晰。」

謝奕騰解釋,美國短天期公債的漲跌,主要反映的是Fed的利率政策變化,其殖利率跟隨聯邦基金利率變動,較不會受到通膨數據、市場疑慮等雜音干擾,因此在降息階段,短債的殖利率將下滑、價格上揚。

他以2年期美國公債爲例,指出其殖利率從年初的4.24%一路走跌,無論速度與幅度皆十分顯著,顯示市場提前反映Fed的降息傾向,資金快速流入短債;8月22日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在全球央行年會中發表談話、透露出更明確的降息訊號後,2年期美債殖利率再度下探,截至9月10日,已跌至3.53%,由此可見,短債所獲得的關注有增無減。

目前市場正密切關注Fed的降息腳步。謝奕騰預判,季底至明(2026)年5月以前,Fed有望延續降息,原因在於:Fed對於控制通膨的態度已然轉變。他認爲有2大跡象足以說明:首先,從鮑爾8月的談話可發現,Fed將「預期通膨」看得比實際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更爲重要,因此,當密大預期通膨率從5月高點明顯回落(編按:密大5月時公佈的未來1年預期通膨率爲6.6%,此後持續下降,9月時已降至4.8%),Fed所感受到的通膨警報便已消停。

其次,回顧美國通膨數據的變化,7月CPI年增率爲2.7%,未能達到Fed所訂定的通膨目標2%,且美國核心CPI中的「非住房服務通膨」年增率爲.01%,比起6月的3.82%,單月出現回升現象,然而鮑爾依然在8月釋出降息訊號,如同餵了市場一顆定心丸。「通膨回漲了,Fed卻說要降息,這在過去20年來說,相當罕見。」謝奕騰表示,這顯示出當前Fed願意給予通膨更多容忍空間,而將重心放在挽救惡化中的就業市場。

此外,隨着鮑爾任期將於明年5月結束,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授意下,繼任者可能是傾向降息的鴿派人選,屆時Fed的降息展望將變得更明朗,速度與幅度皆可期待,因此謝奕騰預期,市場寬鬆的資金可望持續流入短債,短債的殖利率將持續下探,以迴應降息趨勢。

長債甜甜價已出現

但須承擔波動風險

那麼長債呢?與2年期公債相比,10年期公債今年以來走勢震盪,無論是4月初美國公佈對等關稅、抑或6月中以伊戰爭爆發,10年期公債殖利率皆攀升、價格走跌。長債ETF(指數股票型基金)近1年回報亦十分慘澹,不少標的出現雙位數負報酬,讓投資人備感失望。對此,謝奕騰表示,長債走勢深受關稅、戰爭等通膨疑慮影響,以至於今年以來資金不敢大舉進場,然而隨着8月以後關稅利空淡化,他認爲長債已值得投資人卡位。「長債受到的外部影響多、波動大,但如果你願意去承擔這個風險,長債現在的價格,其實是很甜的。」他說。

換言之,在降息循環啓動中的此刻,長債、短債各有優勢,關鍵是瞭解自己的投資目的。以長債來說,因其存續期長、波動大,適合追求「價差」的投資人,投資目的在於賺取利率下降帶來的資本利得,而非短期穩定收益。

短債則適合用來對衝股市風險。「你買短債後放着不管,到期後一定可以領回本金,還能收債息緩衝你在股市裡的損失。債息也會讓短債部位的本金增加,你又可以把增加的部分拿來逢低加碼股市,降低投資股票的平均成本。」謝奕騰說。他進一步建議,以目前美國就業市場出現警訊、經濟有可能轉差的情況下,短債可作爲現金暫泊處,待股市回檔後伺機進場。

享降息、監管鬆綁利多

金融債具投資吸引力

除了美國公債受到追捧,法人也相當看好美國公司債。大華銀投信表示,根據歷史經驗,在經濟降溫、降息環境中,投資級公司債表現將十分突出,以2018年底至2022年初這段降息循環期爲例,投資人若在降息正式發動前6個月進場投資,並持有至降息結束,不同評級的投等債累積報酬率皆有20%以上,BBB級投等債的報酬表現甚至達到27%。

在投等債之中,金融債的殖利率較高,當前又享有「降息」及「監管鬆綁」2大利多,投資吸引力更佳,川普自今年1月就職以來,已帶頭購入超過1億美元的公司債、州政府債與市政債,其中包括花旗、摩根士丹利、富國銀行等標的,截至8月下旬,金融債全球市值已突破5兆2,00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可見金融債備受市場青睞。

野村投信投資策略部副總經理張繼文表示,Fed在今年6月將「聲譽風險」(Reputation Risk)從銀行監管評估體系中移除,隨後7月《天才法案》(GENIUS Act)亦獲正式簽署,對穩定幣與數位資產的應用訂定明確規範,法案與監管條件兼備,讓銀行業得以安心擁抱區塊鏈技術,對其提升競爭力相當有利,因此金融債可作爲資產組合中的核心資產。

至於非投資級公司債的投資價值,野村企業研究與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長高大維(David Crall)表示,7月中旬,美國非投等債的殖利率一度跌至7.07%,但仍高於2015年7月以來的中位數6.6%,高殖利率爲其核心優勢。統計亦發現,非投等債過去12個月違約率僅0.4%(截至7月底),淨槓桿率爲3.7倍,承壓比率爲4.9%,加上BB等級債券的比重已超過一半(54%),整體信用評等接近歷史高點,基本面可謂相當強韌。

技術面也有利於美國非投等債。高大維分析,去(2024)年高達71%的發債爲到期再融資,今年以來再融資比重也有65%,新發行債券的淨供給增量有限,爲非投等債的價格提供了有力支撐。他進一步預估,2027年以前,僅不到4%的債券到期,2028年以前到期的債券也將低於14%,發債公司短期內沒有還債壓力、亦無須急於發行新債,有助非投等債市場行情升溫。

「假設一間中小企業每年要付100萬美元的利息,降息後變成99萬美元,這對企業經營來說就是實質的幫助。」謝奕騰表示,降息能降低企業的借貸成本,有助緩和企業違約風險,因此降息趨勢對中小企業和非投等債都是利多,建議投資人在承受度可控的情況下,適度加碼以提高整體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