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靜玲專欄》戰爭的幻影 和平的深淵
202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大會,解放軍空中無人作戰方隊接受檢閱,圖中爲攻擊-11無人機。(新華社)
歷經動盪戰亂,今年百歲的老父親觀看在北京舉行的盛大閱兵儀式,語重心長表示,「這很危險─好像沒有戰爭就沒有和平;沒有破壞就沒有建設。」但破壞不是建設唯一的途徑;戰爭更不是和平的手段。
中國紀念1945年抗戰勝利80週年的閱兵式,不僅是一場單純的歷史紀念,更是一場對全球的政治演出,塑造中國在這個不確定時代的「穩定力量」。
對普丁,這場閱兵像是一記提醒:俄羅斯儘管爲戰爭付出了慘痛代價,但與中國的結盟關係不可鬆動;對金正恩,這是一次政治校正,讓他明白誰纔是真正的 「老大」;對臺灣,閱兵傳遞的訊息清晰而冷酷:抵抗終將徒勞;對川普來說,與習近平天安門城樓前嚴整、震懾的場面相比,他在白宮草坪舉辦的小型閱兵,拙劣可笑。
然而,這場閱兵的雄壯隊伍背後,同時折射出中國潛在的焦慮與不安。外界注意到,部分軍方高層缺席;中共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也在上月悄然從公衆視野中消失。閱兵隊伍裡的士兵們,沒有一人真正經歷過戰爭,他們的步伐更像是對戰爭的演繹,而非記憶。
中國深層的結構性問題正日益凸顯:經濟成長放緩、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人口快速老化,到本世紀中葉,中國適齡服兵役的青年男性數量恐將減半。這些,都是閱兵隊列中看不到的隱憂。中國領導層有對外展現強勢,對內壓抑不安的急切感。而川普則在此刻送給了習近平一份中國需要的「地緣政治大禮」。
今年4月,川普以「解放日」名義對中國祭出嚴厲關稅,卻在操作上誤判,讓北京找到以攻爲守的空間。中國對全球稀土和關鍵礦產供應的控制成了籌碼;美國對華政策更出現變化,重新允許先進晶片出口中國。這場「貿易戰」,反而被習近平轉化爲戰略優勢。
川普的「外交衝撞」不僅限於中國。對印度,他幾乎踩遍所有紅線:徵收50%懲罰性關稅,公開拉攏巴基斯坦軍方,還自稱「解決」了南亞的戰爭。對驕傲、民族主義高漲的莫迪而言,這些舉動既是羞辱也是挑釁。印度對美國的信任因此被重創,外交天平開始傾向北京。川普或許以爲他能強迫印度就範,卻不明白殖民歷史留下的傷痕使得印度最排斥外來的「調解者」。
在這樣的背景下,莫迪赴北京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既是對川普的迴應,也意味着中印關係的戰略鬆動。川普無心插柳,替習近平送上了提前到來的聖誕禮物。
不僅印度。東南亞的越南、拉美的巴西、甚至非洲諸國,川普高關稅與削減援助政策也正一步步把這些地區推向中國。美國退出,中國補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模式。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將中國譽爲「多邊體系的重要支柱」。這樣的語言,幾乎讓人錯覺冷戰已經顛倒:昔日自詡爲自由世界燈塔的美國,如今正被視爲破壞者;而中國,則成了守護者。
歷史上,雅典從未如此禮遇斯巴達;英國從未向德意志帝國釋出這般空間;美國也從未對蘇聯放手。川普卻在無知與自負間,將國際秩序的槓桿交到北京手中,促使「習普金」新權威軸心組成。
被推進類冷戰國際棋局內的我們是否正處在「黎明前的黑暗」?歷史常以諷刺的方式重演。一次又一次,領導者的誤判往往比對手的謀略更致命。
但歷史也告訴我們,戰爭並不總是和平的前兆。有時候,它是和平破滅的序曲。當世界秩序的中樞動搖,當大國之間的誤判累積,當一個島嶼的命運被捲入權力遊戲時,黑暗可能並非黎明的前兆,而是更深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