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靜玲專欄》烏克蘭淪陷迫在眉捷
俄羅斯4日以無人機和飛彈大規模攻擊烏克蘭首都基輔,遇襲處冒出熊熊火光。(路透)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戰爭,已邁入第四個年頭,這場持續超過四十個月的血戰,正逐步將一個主權國家拖入瓦解的邊緣。自2022年2月莫斯科發動全面入侵以來,烏克蘭全境遭受毀滅性打擊:城市焦土化、能源體系崩解、學校與醫院成爲攻擊目標,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上萬人死傷,創傷無法估量。
然而,更令人震驚的,並非這些人道災難已變成新聞常態,而是對烏克蘭的「英雄抵抗」正在被視爲理所當然。當外界的震驚轉爲麻木,當捍衛主權成爲獨角戲時,烏克蘭正被推往孤立與崩潰的邊緣。
過去一年,烏俄戰局逐步傾斜。自2023年秋季反攻失利後,俄軍挾着人數與火力優勢,在頓內茨克和東部前線不斷推進。烏軍則兵源短缺,補給困難,防空系統形同虛設,即便偶有擊中俄羅斯腹地軍機的戰術勝利,卻難以逆轉大勢。
相較之下,普丁的戰略從不復雜。他不需要快速取勝,只需要比西方更能耗、拖垮烏克蘭、等待盟友鬆手。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勝利,而是通過疲勞戰與政治分裂,使對手喪失意志。
不幸的是,西方陣營似乎正一步步走進普丁設下的陷阱。美國長期扮演的安全保證者角色,因內部政治極化與戰略重心轉向亞洲對協防歐洲支持烏克蘭舉棋不定。拜登政府雖一再表態支持基輔,但國會對軍援法案的反覆,讓彈藥與防空系統的供應時斷時續;川普二度執政,他的對俄政策更加 搖擺,使烏克蘭更陷險境。這位自稱能在48小時內結束戰爭的美國總統,提出的幾乎形同投降條件的「停火協議」,以及美俄商業協議,雙雙遭到克里姆林宮拒絕。
歐洲方面,雖有挺烏共識,但軍力與產能仍明顯不足。法國總統馬克宏與英國任首相史塔默先後發表聲援言論。上週,英法兩國元首在倫敦重申了雙方熟悉的堅定支持承諾,但軍事承諾仍流於象徵。德國總理默爾茲提議以國家資金購入美製愛國者飛彈支援烏克蘭,卻同時強調這些部署的首要目的是「自保」而非他援。北約內部的防衛信心,正逐漸喪失焦點。
2027年,被歐洲多國視爲國防現代化啓動的節點。英、法、德陸續承諾擴大軍費、提升軍工產能。但現實是,這些結構性調整最快也需兩年才能產生實效。換言之,2025至2027年間,正是烏克蘭最脆弱的空窗期。如果在此之前烏克蘭前線潰堤,普丁將成功顛覆整個歐洲安全架構。
這不僅意味着烏克蘭的淪陷,更是國際法則的破產--一個主權國家在未遭重大內部失序或經濟崩潰情況下,遭鄰國侵略並被吞併,西方則選擇妥協。後果遠不止地緣政治倒退,而是整個國際秩序的正當性失血。
烏克蘭的失敗,將是歐盟、北約與跨大西洋體系的戰略羞辱。比起阿富汗撤軍的混亂和伊拉克戰爭的代價,這將是一場更深層的信念危機。北約的弱點,不在武器數量,而在意志與共識。若歐洲繼續將安全外包給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美國,那麼當風向轉變,撐不住的,將不只是烏克蘭,整個歐洲將進入一個永久且不斷擴大的衝突時代。
普丁已向世界展示,他的戰略不是征服,而是拖垮;他的盟友不是制度,而是不耐久戰的民主。烏克蘭會不會撐不住?這已不是假設性問題,而是迫在眉睫的現實挑戰。真正的問題是:當那一刻到來,我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