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解地膜繪就“無廢田園”新圖景
近日,一場聚焦農業綠色發展的全生物降解地膜科學使用與處置現場觀摩會在北京市通州區的科技示範基地舉行。活動由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處、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主辦,圍繞科技賦能生態農業,降解地膜繪就“無廢田園”主題,通過技術培訓、典型推介、處置觀摩的沉浸式培訓方式,爲50餘名基層農技人員、合作社代表和種植大戶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綠色“解決方案”。
創新模式破解“白色污染”難題
2024年全市地膜覆蓋面積達33萬畝,地膜年使用量約2800噸。傳統PE地膜在發揮保墒增溫、抑制雜草等作用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白色污染”挑戰。
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創新構建了“三技融合”綜合治理模式,通過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加厚高強度地膜應用和機械化回收三項技術協同推進,實現地膜污染防治的系統化解決方案。
沉浸式觀摩展現技術實效
觀摩會現場設置了三大特色環節:在技術培訓區,技術推廣專家們詳細講解了降解地膜的科學原理和應用技巧;經驗分享環節,通州區和房山區的種植大戶用親身經歷講述了降解地膜帶來的實際效益;最引人注目的是機械化處置演示區,生菜尾菜與降解地膜的協同處理作業,生動展示了“無廢農業”的可行路徑。
辛勤耕耘結出豐碩成果
三年來,“三技融合”綜合治理模式已在23種作物上開展系統試驗示範,累計推廣面積達33148畝,覆蓋11個涉農區、51個鄉鎮的173家新型經營主體,實現了三大突破:
經濟效益方面,降解地膜在保持傳統地膜功能的同時,使馬鈴薯、花生等作物增產6%~10%,畝均增收170元。創新的“物資補貼+先用後補+以舊換新”機制,讓農戶使用成本降低超50%。
生態效益顯著,不僅免除人工回收環節,畝均節約100元以上,更在6~12個月內實現90%以上的自然降解率,真正從源頭解決污染問題。
技術創新層面,構建了“政產學研用”協同機制,既培育了新型職業農民,又帶動了生物基材料產業發展,實現了多重效益的有機統一。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處負責人表示,這些突破性成果標誌着北京在地膜污染防治方面發生了實質性轉變,下一步,將繼續完善技術體系,擴大應用範圍,爲首都農業綠色發展和“無廢城市”建設貢獻力量。(供稿: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
(千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