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生技人才大盤點》閻雲:不只看Paper 需靠三帖藥解決人才荒
圖爲閻雲。圖/本報資料照片
曾任臺北醫學大學校長、浩鼎與泰福董事長,本身又是知名腫瘤科醫師,深耕產學醫三界的閻雲,接受本刊專訪暢談臺灣生技產業的結構性問題,直指技術人才缺口是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他提出「技術大學化」、「跨國聯盟」、「製程人才培育」三大主軸,爲臺灣生技突圍指路,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怎麼看目前臺灣生技產業的發展?有機會成爲下一個護國神山嗎?
答:臺灣的生技產業不是沒能力,也不是沒題目,而是教育與產業脫節,技術人才出不來。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人說要打造「生技業的臺積電」,但光靠學術研究是不夠的。
問:教育脫節是指那些層面?
答:最大的問題在於科技大學仍停留在學術導向,教師升等要發paper,學生畢業也只是學了理論,沒辦法進藥廠馬上上手。其實科技大學應該轉型成技術大學,像英國愛丁堡、曼徹斯特等培養大量技術型人才,與劍橋、牛津的學術研究形成互補,讓製藥工業能同時擁有科學家與技術專家。
問:如果科技大學要轉型,政府或學界該怎麼做?
答:要從評鑑制度改起,降低對論文的要求,轉而鼓勵實作導向課程。舉例來說,應該設立「技術型學程」、「產業型博士計劃」,學生可以在企業實習,把做出產品或解決技術問題,當作畢業成果。而技術型教師的升等,也要加入技術成果、產學合作的績效,而不只是paper數量。
問:產業端能怎麼配合?
答:要有更多產學合作的機制,讓學生在學期間就能參與真實的製藥、QC(品質管制)、CDMO(委託開發與製造)工作,不只是待在實驗室做學術研究。政府也可以設立「生技人才保留計劃」,提供技術型獎學金,讓人才不要被挖角去半導體或出走國外。
問:怎麼看目前熱門的CDMO趨勢?臺灣有機會嗎?
答:有機會,但要補齊「processing science(製程科學)」這一塊。現在CDMO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能像臺積一樣,培養大量懂製程、良率、品質管理技術人才,臺灣完全有機會成爲亞洲的生技代工中心。這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也需要改變人才培養模式。
問:未來看好那些生技領域?
答:我特別看好核酸藥物、奈米藥物、精準醫療,還有AI輔助藥物開發。這些領域對製程要求極高,正好臺灣的背景(像半導體制程、數據處理)可以跨足進來。如果能把AI應用到新藥開發,搞不好能突破目前新藥成本高、效率低的困境。
問:如何看臺灣與國際生技合作的可能性?
答:我一直主張,臺灣應該建立「國際生技聯盟」。歐美人在創新、概念發想很強,亞洲人則細心、執行力高,像臺積電就是這樣的例子。如果能透過「跨國博士計劃」,讓學生去德國、法國等製藥強國學技術,再回來服務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