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人才大盤點》張念慈三創三捷 在臺傷痕累累
圖爲張念慈。圖/本報資料照片
被視天才創業家的張念慈,在美國擁有三次創業都成功風光史,他熱情滿懷回臺投資,最大的心願就是見證好友翁啓惠拿到諾貝爾獎、臺灣躋身全球前十大新藥國家和浩鼎拿到藥證。
詎料,2016年浩鼎乳癌新藥OBI-822解盲未達標引爆風暴,捲土重來進行三陰性乳癌三期臨牀試驗,也在2025年4月23日宣佈,獨立醫學及統計學者所組成的資料及安全監測委員會(DSMB)建議「停止」試驗,此舉宣告浩鼎與糖科學畫下句點,OBI-822告別臺灣新藥產業。
對於一心想以糖研究成果讓臺灣在世界揚名的前中研院長翁啓惠,和已辭世的創辦人張念慈,真的是比遺憾更遺憾。
張念慈43歲創業,53歲就有創立3家公司的經驗,10年間,他的創業理想雖然曾被拒絕過,卻也創下以5,500萬美元創立健康食品公司PHARMANEX,在4年後以1.35億美元賣給美商如新(NU SKIN)集團的風光紀錄。
1998年張念慈和翁啓惠在美國創辦OPTIMER,研發的新型抗生素於DIFICID於2011年5月27日獲美國FDA正式通過公佈拿到藥證,這是繼唐南珊、張子文的抗過敏氣喘新藥XOLAIR後,臺灣人成立的公司第二個開發的新藥。
而DIFICID也是近50年來第一個與萬古黴素直接比較,且證明其藥效更爲優越者,這是臺灣人之光,也是張念慈創業第3個成功的公司,該新藥在2011年以2.24億美元(約合新臺幣64億元)授權日商安斯泰來(ASTELLAS)藥廠行銷歐洲市場,再爲他創下另一個人生高峰。Optimer後來也被被默克藥廠收購。
張念慈在2002年結合潤泰集團等臺灣資金創立浩鼎,聚焦翁啓惠的糖化學技術,開發的乳癌新藥OBI-822,在2016年三期臨牀解盲失利引爆的浩鼎風暴,不僅成爲政治角力戰,翁啓惠更爲此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
臺灣新藥史,浩鼎是一本活生生的教課書,它凸顯了臺灣制度兩端的斷裂,一端是缺乏專業媒體與金融素養的投資環境,另一端是法規與科技審查制度的不成熟與模糊地帶,而司法和知識的不足,加上政治口水戰,在當時社會並沒有準備好面對這種高科技與高風險的研發過程,整個體制對失敗容忍度太低,對成功定義太扁平下,讓浩鼎成爲祭品。
浩鼎事件後,生技產業一度被貼上「炒股、內線、空轉」等標籤,政府補助也轉趨保守。行政院生技園區的開發計劃一度喊停,原本規劃的創新藥基金亦被迫凍結,產業資源的投入和人才庫再次面臨捉襟見肘的窘狀,即使到現在都很難再重現當年百花爭鳴風起雲涌的榮景。
2019年新冠疫情爆發全球大封城,讓2018年重起火爐竈的浩鼎OBI-822收案面臨困境,好不容易等到可以進行三期臨牀的第二次期中分析,卻在2025年來建議「停止」的結論,OBI-822這個初估花費150億元的新藥,也畫下了休止符。
浩鼎執行長王慧君表示,藥物有它自身的生命歷程,OBI-822沒有達標,並不代表Globo H(表現於癌細胞上的糖抗原)的失敗,或許有一天,大家對Globo H瞭解更多,它還是有再度受到重視的可能。
只是張念慈已經等不到這一天,他在美國時間2022年12月29日上午在內華達州家中因突發心臟病猝逝,享壽72歲。一代天王在美國的風光戰跡,在臺灣卻是滿滿傷痕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