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觀察牀改治療牀 洪子仁:治療牀的照顧強度可再討論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急診待牀的病人,需要何種強度的照顧,恐需再討論,才能夠從臨牀作業中,找出最妥適的護病比。本報資料照片
急診壅塞病人爲等候住院,躺在醫院大廳「觀察牀」已是常態,衛福部長石崇良今表示,將把急診牀位從「觀察」改爲「治療」,可把住院牀位留給重症病人。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在急診待牀的這些病人,到底需要什麼樣強度的照顧,恐需再討論,才能夠從臨牀作業中,找出最妥適的護病比。
洪子仁說,現階段在急診留置的病人多爲內科性疾病,如感染科、腸胃科、腎臟科或胸腔科患者,這些病人通常不需緊急開刀,主要治療以抗生素與支持性療法爲主。由於病房牀位有限,這些患者經常留在急診待牀。
許多患者,只要在急診有一個相對舒適、隱密的區域,能夠依規打點滴、用藥治療,其實就等同於短期住院的概念。洪子仁表示,若急診能規畫出「住院型觀察區」,讓病人可在穩定醫療照護下等待轉上病房。
洪子仁表示,空間與人力配置仍是挑戰,急診區域通常空間有限,若要設置封閉或半封閉式的區域,需依各醫院條件評估。若將觀察牀改爲住院性質,就必須重新檢討護病比設定,護病比是否要介於一般病房與觀察牀之間,由專家學者共同研議,依照臨牀需求設定合宜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