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觀察牀轉治療牀!醫界大贊「不該只談壅塞」:確保病人照護品質
中醫附醫急診部主任陳維恭認爲,觀察牀當成診療牀的給付標準在國外行之有年,且現在在急診內維持病房品質,對病人不合理,重點不在解決壅塞,而是確保急診留置病人能獲得與病房同等的醫療照護。本報資料照片
急診壅塞病人爲等候住院,躺在醫院大廳「觀察牀」已是常態,衛福部長石崇良今表示,將把急診牀位從「觀察」改爲「治療」,可把住院牀位留給重症病人。中醫附醫急診部主任陳維恭認爲,觀察牀當成診療牀的給付標準在國外行之有年,且現在在急診內維持病房品質,對病人不合理,重點不在解決壅塞,而是確保急診留置病人能獲得與病房同等的醫療照護。
雙北各家醫學中心人滿爲患,病人爲等候住院,躺在醫院大廳「觀察牀」已是常態他曾任急診醫師,依經驗許多急診病人不需長時間住院。石崇良表示,把急診牀位從「觀察」改爲「治療」,可把住院牀位留給重症病人。
陳維恭說,觀察牀當成診療牀的給付標準在國外行之有年,臺灣過去觀察牀概念是「短期滯留」,用於暫時觀察,如腦震盪、短暫不適等情況,所以基本上認爲沒什麼治療目的,因此給付低。而實際上像臺大、長庚等多病人醫院,觀察牀已被當作「治療病牀」使用,病人實際接受完整治療並當成病房使用,卻仍按低給付標準支應,對維持照護品質並不合理。
陳維恭表示,若急診壅塞短期政策上難以解決,至少應確保病人留在急診時的照護品質不因等待而下降,同樣是重症病人,到了加護病房就有護病比,在急診卻沒有,這是不公平的,所以起碼要要求醫療單位維持一定的照護品質,等同病房的照護品質,纔有機會透過評鑑或其他的方式來要求急診室要維持這樣的照護人力,來照顧這樣子的病人。
不過對於急診當作治療病牀會不會造成醫護人力更吃緊,陳維恭說,問題不是人力變多,而是給付太低導致請不到人,這些人覺得更累,反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陳維恭也肯定這樣的政策方向,國外的觀察醫學制度,爲基於保障病人在任何環境下都能獲得公平、安全的一致性照護。臺灣健保制度推行30年來,觀察牀的實際運作模式,早已超越原始設定,照顧人力本就不應該如此,因此給付及病房照護都要加強,才能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