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抗中牌」掩蓋民生議題 民進黨2026恐陷同溫層困境

民進黨長期倚賴「抗中保臺」神主牌作爲選戰主軸,但從大罷免後更可看出效果快速遞減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長期倚賴「抗中保臺」作爲選戰主軸,但從大罷免後更可看出效果快速遞減中,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一句「臺灣沒有光復節」,不僅引爆歷史爭議,也凸顯出綠營試圖透過統獨與國族議題,來鞏固深綠基本盤的老路線。只是,「抗中牌」紅利遞減,在2026地方選舉更成民進黨參選人聞之色變的緊箍咒。

「抗中牌」過去能發揮作用,靠的是危機感放大。但當警鐘被一次次敲響,中共文攻武嚇的確沒有減緩,久而久之,這張牌只會淪爲「狼來了」。如今「抗中牌」剩下最大的功能,只能穩住深綠同溫層鐵票,卻無法吸引中間與遊離選民,甚至讓選民產生厭惡情緒。

以徐國勇「光復節」言論爲例,雖然深綠羣體迴應依舊熱烈,但對大多數地方選民而言,這樣的歷史詮釋過於遙遠,無法迴應眼前壓力;高房價、長照不足、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纔是基層每天面對的問題。當民進黨不斷拋出意識形態議題佔據媒體版面,卻沒有端出有感的民生解方,面對緊接而來的2026地方選舉,只會更顯失焦。

民進黨內部也有聲音認爲,對於準備投入地方首長選舉的人,中央更需拋出「民生牌」纔有勝算。租屋補貼、青年就業、地方產業升級,這些實際政策纔是拉攏選民的關鍵。滿場「抗中牌」既無助於解決地方需求,排擠掉「民生牌」議題討論空間,就更無法說服選民相信執政黨能改善生活。

眼下隨着民衆黨前主席柯文哲交保,藍白陣營在2026縣市合作聲浪機會逐漸升高。民進黨若仍困守在意識形態戰場,勢必失去議題設定的主動權。當綠營繼續高舉「抗中保臺」大旗時,藍白可能更貼近選民的食衣住行,將選戰重心鎖定在經濟、交通、居住正義等民生議題。

2026地方選舉,本質上是一場民生選戰,而統獨從來不是地方投票的主軸,當抗中牌過度操作,恐將民進黨推向深綠同溫層自我感動的陷阱。但對中間選民而言,當聽到一次又一次的「敵對勢力威脅」,選民感受到的卻是現實生活上更多的無奈與無助,「狼來了」的反感情緒,就更容易反映在2026大選的選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