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困境 民進黨內鬥引爆

(圖/本報系資料照)

大罷免首波投票落幕,民進黨與其支持團體嚐盡敗果,在野黨的25席全數守住,反罷成功率百分之百,不僅打破綠營信心,也引爆了罷團、青鳥與民進黨彼此間的指責與互咬。

民進黨就是推動大罷免的主謀,這是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公開承認的事,黨秘書長林右昌也多次到花蓮督軍,多位綠營人士更是泄漏罷團直達天聽,與賴清德當面開會的消息。然而大罷免一敗,賴清德就撇得一乾二淨,硬說這是「公民力量」。

賴清德無情切割罷團,於是罷團領銜人、「反共護臺聯盟」發起人曹興誠也還以顏色,同樣發文「切割」,批評民進黨只想當側翼、翻不了國會,宣稱8月23日第二波罷免案「讓民進黨去努力吧。那是藍綠對決的仗,我們打不起。」言語間盡顯失望與不滿,大罷免如今淪爲內訌開場序曲,已難掩「狗咬狗一嘴毛」的混亂場面。

這場大罷免的失敗,對民進黨而言,所引爆的是三重困境,第一重困境是基本盤天花板的下降。罷免案雖有25件,卻有超過7成選區連25%的同意門檻都無法達標,顯示綠營的組織動員能力無法再現2024年初的氣勢。

更驚人的是,在這25場罷免案裡,有24位被罷免人這次的不同意票佔比高於2024選舉得票率。等於藍營不但守住,更獲得「擴張性的勝利」。這證明民進黨的仇恨動員策略不僅無法感召中間選民,反而連過去的支持者也感到厭煩。

第二重困境則來自於民進黨在這場大罷免後「收編」的KOL資產。原本寄望青鳥、網紅與側翼動員能拉高聲勢,結果卻被反噬爲政治負債。這些聲量戰士的論述粗淺、攻擊粗暴,無法說服主流選民,卻在綠營內部形成新的「路線分裂」。未來這批KOL若要轉型參選,就會與地方派系爭地盤;若選擇繼續衝聲量,勢必只會讓民進黨陷入「激進魔咒」無法自拔。

第三重困境則是權力內鬥的引爆點──賴清德自身威望全面瓦解。罷免整體規畫皆出自府院黨與賴系中樞,如今戰敗,卓榮泰、林右昌、柯建銘等人勢必成爲「代罪羔羊」,爲賴清德遮掩責任。然而,民進黨基層與非賴系菁英在2026地方選舉與初選戰場上,反撲將勢如山倒。賴清德集權擴權的統治模式恐將進入「失控瓦解」的倒數計時。

今日罷團、青鳥與民進黨彼此互罵,只是亂象的開始。未來當民進黨基本盤繼續流失、派系衝突加劇、論述焦土化,綠營內亂必然無可避免。而這一切的源頭,正是賴清德錯誤決策與政治貪婪所種下的惡果。這場大罷免不僅以失敗收場,更可能成爲民進黨內部裂解的起點,這纔是綠營真正的惡夢。(作者爲青年公共參與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