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恐掀2026崩盤潮 前扁辦主任警告:陷入「末日現象」
距離2026九合一地方選舉僅剩一年,前扁辦主任陳淞山8日在《美麗島電子報》發表評論,靠選戰起家的民進黨,如今正陷入政治低迷的「末日現象」。(中時資料照/蔡浩祥攝)
距離2026九合一地方選舉僅剩一年,前扁辦主任陳淞山8日在《美麗島電子報》發表評論,靠選戰起家的民進黨,如今正陷入政治低迷的「末日現象」。他直言,歷經兩次罷免挫敗後,綠營不僅無法重振旗鼓,反而陷入內外交困的困局,甚至連臺北市長都找不出「像樣」的候選人,顯示民進黨長期執政後的政治傳承出現嚴重斷層。
陳淞山表示,外界普遍認爲,在兩次罷免失利後,民進黨的政治氛圍持續低迷,這股陰霾勢必衝擊明年底的地方大選。包括長期執政的高雄、臺南兩市,恐因派系鬥爭與初選恩怨陷入苦戰;而臺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三都的選情,幾乎看不到翻盤的機會。即使民進黨在宜蘭仍有機會拿下縣長,整體而言選情仍極爲不利,更遑論2028年的總統與立委選舉。
他指出,民進黨的首都提名人選是全國關注的重點戰役,但若只推出吳怡農、苗博雅、吳思瑤或王世堅等「二軍」級人選,不僅難以牽制藍營,亦無法發揮母雞帶小雞的效果,恐淪爲「未戰先敗」的政治佈局。他批評,這樣的提名策略充其量只是「廖化當先鋒」,顯示民進黨中央執政近十年,竟連首都市長像樣的候選人都培養不出來,向外界曝露出「後繼無人、無能傳承」的政治現實,正逐漸走向政黨輪替的宿命。
陳淞山直言,蔡英文與賴清德兩任總統兼任黨主席,皆難辭其咎。前兩次地方選舉,蔡政府因執政爭議與提名失誤,導致民進黨全面潰敗,只剩下六席縣市長,全國總得票率更比國民黨少8到10個百分點。如今賴清德執政一年多,面對在野黨的反制與罷免對抗,加上執政者以罷免報復在野勢力,結果社會撕裂、仇恨對立升高,民意反撲導致綠營聲勢急速下滑,賴政府陷入民意崩塌的政治窘境,即便中央仍執政,也難以挽回頹勢。
針對外界傳出由前秘書長林右昌或現任秘書長徐國勇出馬角逐臺北市長,陳淞山也持保留態度。他認爲,林右昌雖曾擔任基隆市長,但在罷免戰役中策略失當、導致潰敗,如今若再披掛上陣,恐以「戰犯」之姿成爲政治祭品,難以翻身。至於徐國勇身兼秘書長與選對會召集人,若真有參選意圖,就不應同時操盤提名,否則形同「騎驢找馬」,讓人看破手腳。
他強調,民進黨的臺北市長候選人不應只是「陪榜角色」,而應具備全國政治號召力,能與蔣萬安正面對決、帶動全臺選情。若提名人缺乏影響力,不僅臺北市難有突破,更可能拖累其他縣市選情,成爲「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下策操作。
陳淞山最後呼籲,民進黨若要在地方大選中止跌回升,必須推出足以匹敵「總統層級」的戰將。他點名行政院長卓榮泰、副院長鄭麗君、外交部長林佳龍與高雄市長陳其邁等人,才具備在首都戰場上與蔣萬安抗衡的實力。陳說,不妨借鏡當年蘇貞昌選臺北、蔡英文選新北的先例,拿出能夠象徵民進黨未來方向與戰力的候選人,否則綠營恐將在2026與2028雙重選戰中,陷入全面崩盤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