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關稅上訴最高法院 川普政府的政治保衛戰
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29日判定,川普的對等關稅等大部分關稅政策違法。 (路透)
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遭逢危機,不但訴訟在美國國際貿易法院失利,於上訴法院也告挫敗,如今預料將上訴至最高法院;雖然川普政府在最高法院有人數優勢,但能否安全過關還是未知之數。
川普今年甫上臺即表現出希望利用關稅來解決美國的經濟、財政問題,包括迫使製造商迴歸美國製造、平衡貿易逆差,乃至於填補國家長期的財政赤字等,川普甚至以關稅爲籌碼來驅動外交政策,堪稱是執政的核心工具。
川普曾數度在公開談話中表示,關稅是他最喜歡的字眼。
不過,美國憲法明文規定,美國國會才擁有向他國課徵關稅的權力。川普爲了不被指控違法,選擇繞道而行,援引1977年制定的「國際經濟權力法」(IEEPA),宣稱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已形成緊急狀態,因此授權總統制定關稅政策。這讓川普成爲美國史上第一位援引IEEPA的總統。
對此,有一羣中小企業主向川普提告,認定川普無權透過IEEPA課徵關稅,指IEEPA的內容中根本沒有提到「關稅」兩字,並認爲,美國長年與其他國家出現貿易逆差,並不構成緊急狀態;此外,川普也沒有明確獲得國會的授權,就算國會授權,也不能讓總統無限制地的行使權力。
不過,由美國總統宣佈緊急狀態來課徵關稅,川普並非首例。
在此之前,美國前總統尼克森曾在1971年援引「與敵國貿易法」(Trading with the Enemy Act)宣佈緊急狀態,對所有進口商品加徵10%的從價稅。
當時,國際貿易法院的前身美國海關法院於1974年裁定尼克森無權這麼做,不過關稅與專利上訴法院後來推翻海關法院的裁決,認爲總統有權用「有限的」、「暫時性」的方法來應對國家的緊急狀況,代表10%的關稅仍在認可的範圍之內。
尤其美國的「1974年貿易法」(Trade Act 1974)中也有條款授權給聯邦政府處理不公平或不合理的貿易行爲,並專門授權給總統課徵關稅來解決大規模的國際收支赤字,但條款設有15%的關稅上限,且限期150天,除非國會同意延期。
隨着川普關稅訴訟上訴至最高法院,尼克森的案例勢必會成爲參考之一,而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中,目前有六位由共和黨政府提名的保守派大法官,其中三位由小布希政府提名、另外三位由第一任川普政府提名,這對川普政府的訴訟有利。
不過,最高法院曾在拜登政府時期以「違反重大問題」爲由,否決拜登政府包括學生貸款減免計劃在內等多項重大政策;該原則明確要求行政機關在制定重大政策時,必須有國會的明確授權。
川普的大規模對等關稅顯然沒有受到現行法律或國會的授權,若最高法院這次忽略重大問題原則,對川普政府做出有利的判決,極有可能受到民意的反彈,甚至被貼上不中立的標籤。
有鑑於此,川普政府接下來很有可能在關稅的議題上徵詢國會的同意,或是等到最高法院做出裁決後,在國會推動相關法案,以確保關稅政策的延續;戰場很有可能回到美國國會。
對於關稅政策有可能被判定不合法,川普日前語帶威脅地表示,美國將沒有能力恢復,或者返還這麼龐大的金額,國家可能重演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川普也表示,如果關稅敗訴,其結果將摧毀美國。
然而後果還不僅如此,關稅政策的失敗也代表川普政府的國際信用破產、顏面掃地,更代表川普政府面對國家的經濟、財政問題,恐怕拿不出更好的解決方法,勢必傷及共和黨得來不易的執政地位。
最高法院的判決結果實際上可能決定川普政府今後的命運,實爲一場政治保衛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