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不論川習會談了沒 臺灣均無法置身事外
美國總統川普(左)表示,川習會相談甚歡,但美中雙方均未表示曾觸及臺灣議題。美聯社
不到兩個小時的釜山川習會,在衆人關注中落幕。會後川普說未提臺灣,中共官媒新華社的通稿也未提臺灣,似乎「無臺灣什麼事」,真是如此?
回顧川普兩任總統歷程,與習近平會面數次,中美關係橫跨三個歷程:第一次川普上任的全球矚目、2018年川普發起中美貿易戰的膠着、以及今年國際局勢更復雜的川普再上任。這三個歷程分別可以對照三次川習會:2017年海湖莊園的首次會面;2019年的G20會面;以及本次的釜山會面。
在這三個時期,大陸期許中美關係穩定的大方針均未改變,習近平「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之原則未曾動搖。然而細看大陸官媒對不同時期川習會的迴應,仍有些許差別。
2017年的首次川習會,新華社發表標題爲「把中美關係的大廈建設得更牢、更高、更美」一文,評論整體基調爲開展合作之路,向世界展示中美合作共贏的藍圖。到了2019的G20會面,新華社文章雖仍強調合作,但與上次相比,出現了兩種不同:一是更強調中美兩國是平等的、沒有哪方壓過哪方;二是更強化表達「在涉及中國主權及尊嚴的問題上,中國必須維護核心利益」。
順着此脈絡來看此次川習會,新華社的發文基調仍有微妙不同:習近平此次更着重於強調中國經濟穩定,對中美關係的描述着重於「維穩」,且展現能應對中美分歧的實力自信。
至於會後新華社發的通稿未提臺灣,其實2017年的海湖莊園川習會大陸官方第一時間的通稿也以中美關係爲基調,未有多少着墨於臺海。未提臺海有兩種可能:一是確實無談;二是談了不說。此「談了不說」,則可能是達成一定共識、或分歧過大;三是習近平呼籲中美「雙方應該算大帳,多看合作帶來的長遠利益」,顯然並不能排除在明年的北京川習會上「算大帳」的可能。
此次川習會前,中共官媒罕見將「愛國者治臺」一詞放入文章正式發出,並一再強調臺灣問題是核心利益、不容外部干涉;不論此次川習是否談及臺灣,未來臺灣均無法置身事外。
「美中商談臺海、臺灣被動等待」之局面並不利於臺灣。近年大陸經濟情勢變化,導致在本次川習會前,部分評論臆想大陸內部領導人因經濟而政權不穩、無暇顧及臺灣。這從根本上誤判了大陸民情。
在選舉國家中,對單一領導人的不滿,可能會連帶對該領導人的國際外交政策產生質疑;但大陸內部對大環境的不滿,很難轉移成對領導人對外決策的質疑。可能前一天,微博上還在大規模批判「爲何國家不嚴格落實雙休」;隔天,網民們便開始爭相轉發官員所說的「美國沒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
民間經濟信心不足造成的消費疲軟,對大陸領導層確實會產生壓力;一旦涉及對外,輿論從上至下展現高度一致。因此,臺灣不論是寄望於「川普不賣臺」、「美中不談臺」,或是期望「習近平沒空管臺灣」,均不太現實。
對大陸而言,終歸不希望外部介入臺灣問題、期望「中國人的事能自己商量」,因此仍在觀察臺灣民情,研判當前僵局是否有化解可能;於臺灣而言,與其總是被動地緊張,不如搭建溝通橋樑——別等到哪一天,兩岸問題真的只剩中美在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