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灣不會是川習會的主菜(蘇泳霖)

美中日前密集通話,「川習會」逐漸明朗。(資料照/新華社)

美中外交、國防部門首長日前密集通話,11月韓國釜山APEC峰會期間的「川習會」逐漸明朗。雖然大陸九三閱兵令歐美倍感震撼和不安,但這並不會對川習會造成直接影響。從美中近期高層溝通及釋出的訊息來看,臺灣料不會列入川習會的主要議程。

比較王毅與盧比歐、董軍與赫格塞斯的美中外交、國防部門通話內容,前者火藥味更濃,後者則相對平和,同時大陸官媒《人民日報》也罕見刊登NBA巨星詹姆斯投書談中國之行,意在烘托民間交流善意氣氛,再加上不久前大陸首席貿易談判代表李成鋼也率團訪問華府,但被美國輿論視爲北京的拖延戰術。

相信這一系列言行都是北京主動釋出的訊號:美中在外交上「鬥」、軍事上「不破」、經貿上「拖」、民間上「和」,簡言之,鬥而不破、以拖謀和。川普2.0的優先議程中,經貿、內政纔是重點,外交目標也以調停俄烏戰事爲主,對中國的「政治遏制與對抗」在優先順序上並不靠前,這與拜登政府的對中策略截然不同。

還記得10多年前,當時大陸外交最高負責人、國務委員戴秉國曾撰文界定何爲「中國核心利益」,把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政治制度擺在第一位,而陸方對國家安全的定義中,也把政治安全擺在首位。換言之,當川普對「政治遏制與對抗」中國的興趣缺缺時,北京也沒必要與美國硬碰硬,而是巧周旋、留餘地。

這也是爲何,曾因威脅大陸「核心利益」而遭制裁的盧比歐,在擔任國務卿後,仍然與王毅進行通話和會晤的原因。在此次通話中,王毅的表態耐人尋味:第一,王毅直指美方「消極言行」並「明確反對」,搶先唱黑臉;第二,王毅對臺灣問題只是列舉式表述,沒有談美方違反一中,也沒有要求美方落實一中,說明北京注意到賴清德原訂8月過境美國破局的意涵;第三,王毅強調中美兩國在二戰並肩戰鬥,迴應了川普對九三閱兵習近平未提及美國的抱怨。

王毅與盧比歐的通話「硬中帶軟」。反過來,董軍與赫格塞斯的通話則是「軟中帶硬」,董軍先強調雙方要開放、溝通、和平的大原則,而後話鋒一轉提及「以武助獨、以臺製華」,但也沒有過分闡述或發出強烈警告。值得留意的是,董軍與赫格塞斯此次是以視訊形式通話,這個規格僅次於線下會晤,這是美中軍事關係轉暖的訊號,相信幾天後北京「香山論壇」上,美軍方代表團的層級有可能高於前幾屆。

在上述背景下,川習會對臺灣的基調,還是較大可能回到「戰略模糊」的默契。賴清德在日前《自由時報》專訪和12日三軍士官聯合開學典禮上先後提及兩岸關係,雖然前者態度較硬、後者較軟,但其實都是在美國畫下的紅線內遊移。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11日表示:「將和臺灣達成很大的協議」,但美臺協議達成最有可能的時間點還是在川習會後。

(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