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無法置身事外”還是主動捲入?馬尼拉別裝無辜

來源:環球時報

菲律賓總統馬科斯近日在訪問印度期間接受採訪時,在臺灣問題上發表了極具挑釁性的言論。他聲稱,如果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發生對抗,菲律賓“無法置身事外”,全面戰爭情況下“勢必被捲入”,並以“地理位置決定”爲由自我辯解,還以臺灣有大量菲律賓公民爲藉口,將此包裝成人道主義問題,宣稱會“調動一切資源撤離”在臺菲公民。這番表態,與菲律賓近一段時間在臺海問題上的頻頻動作相互呼應,充分暴露了馬尼拉的真實意圖——主動捲入、取悅美國,並以所謂“人道關切”掩蓋其介入臺灣問題的政治算計。

菲律賓政府曾對中方作出鄭重承諾,“堅持一箇中國政策,承認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解中國政府爲實現國家統一所作的努力”。菲律賓領導人也曾向中方明確表示“菲律賓堅定奉行一箇中國政策,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必須由中國人自己解決”。這些承諾不僅是中菲關係的政治基礎,也是兩國在敏感議題上保持互信的重要前提。

馬尼拉不僅背棄諾言,還一再升級介入臺海的實質行動。去年菲律賓允許美軍進入的軍事基地增加近一倍,包括3個面向臺灣的軍事基地;今年4月,菲律賓放寬了與臺灣當局官員的互動限制,包括允許菲律賓官員竄訪臺灣;之後,菲律賓和臺當局協商在巴士海峽開展聯合巡邏;7月底,菲律賓與臺灣方面還協商“有關促進漁業事務執法合作協定”並承諾落實“一小時通報機制”。《華盛頓郵報》今年7月的一篇文章稱,菲律賓與臺灣的安全合作“比公開披露的進展更進一步”。這次菲領導人在印度的公開表態,更是釋放出蓄意攪動臺海局勢的危險信號。其行徑已對中菲關係的政治基礎造成損害。

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轉變並非馬尼拉被動作出,而是主動設計。馬尼拉認爲,臺海是美國最敏感的戰略方向之一,在販賣南海動盪已經無法吸引更大注意力的時候,通過釋放介入臺海的信號,可以進一步彰顯其“戰略價值”,換取美方更多安全援助和政治支持。美媒近期報道認爲,“菲律賓正悄悄與臺灣當局合作對抗中國大陸”。面對連第三方都看得清的新套路,菲律賓卻還想在國際社會面前“裝無辜”。

菲方所謂護僑的“人道主義”說辭,不過是用人道主義掩蓋其越線行爲和冒進戰略。馬尼拉聲稱菲律賓的“最大關切”是撤離在臺菲公民,除了釋放“偏向美國”的戰略信號,更是爲屆時與美軍協調港口、空域使用等預留輿論空間。馬尼拉如果真的關心僑民安全問題,要做的應該是促進地區和平穩定,而不是在國際場合高調宣稱“無法置身事外”,更不是將自身綁定到可能的軍事對抗一側。菲律賓在北部的軍事部署、開放基地、美菲日多邊軍演,顯然與人道關懷無關,卻與介入臺海、牽制中國、破壞地區和平穩定息息相關。

“無法置身事外說”不僅不能體現馬尼拉想展示的無辜和被動,反倒暴露出它頻頻製造先發性摩擦的刻意。菲律賓地處臺海南端,地緣敏感是客觀事實。但風險大小並非完全由地理決定,菲律賓沒有被寫定的地緣宿命,關鍵在於自身的選擇。馬尼拉正在用背信棄義的行爲,把自己推向可能的衝突前線。這種冒進挑釁行徑,也在損害整個地區最爲珍視的和平穩定環境,違反東盟憲章和地區民衆的期待,增加南海與臺海雙線緊張疊加的風險。

馬尼拉必須認清現實。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是中方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菲律賓藉口“地理位置”“僑民衆多”來爲介入辯護,既站不住腳,也絕不可能被中國接受。越是在這一問題上挑事,越會把自己置於危險境地,失去與各方保持建設性關係的可能。如果一意孤行,所謂“無法置身事外”就會成爲自我實現的預言——菲律賓很可能淪爲引火線上的新火點,成爲地區穩定的麻煩製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