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讀博士“能武”更要“能文”

來源: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安宇飛

全國首個機器人博士生出現了。7月27日,當上海戲劇學院黨委書記謝巍把紅色的錄取通知書交到人形機器人“學霸01”手中的那一刻,這個肌腱仿生機器人正式成爲了上戲戲劇與影視專業的全日制博士新生,將開啓四年的學術生涯。

在許多人眼中,機器人“能武”即可,像此前機器人跑馬拉松就是一場檢驗人形機器人運動控制、傳感技術、能源續航、環境適應能力的“大練兵”,當這些能力足夠成熟,機器人就能夠勝任工業製造、醫療、家務等多場景的工作。而這次去上戲讀博士的“學霸01”,其前身就是在機器人馬拉松賽事上斬獲季軍的“行者二號”。

爲何人形機器人還需要“能文”,讀博士能給它帶來什麼?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建偉教授在入學儀式現場點破關鍵:機器人具備快速學習能力,這對以後的學科教育有重要影響,要培養“學霸01”去理解人、理解場景、理解藝術專業。在上戲,大量的學生上表演課程、進行表演練習所產生的表情和動作,對機器人來說都是“理解人”的數據寶庫。

實際上,“理解人”已經成爲機器人產業的新命題,未來的機器人不僅要“能動”,更要“能懂”,只有增強對人類行爲的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在更多有人的場景下進行工作。比如在零售領域,“懂人”的機器人可以通過分析顧客駐留軌跡和視線焦點判斷顧客購物傾向,推薦合適的產品。在養老領域,更“懂人”的機器人通過表情等可以判斷出老人的健康狀況和需求。在教育領域,機器人也需要更“懂人”才能避免照本宣科式的教學。

目前,機器人距離大規模走進零售店、養老院和校園仍有一定距離,工業製造會是率先大規模應用機器人的場景,所以解決機器人精密運動控制的技術難題是當前的重點內容。但是機器人行業終將從“機械性能突破期”走向“人機交互躍升期”。面向未來,當機器人在運動控制領域突破瓶頸,對人類的理解能力將成爲限制機器人走進更多應用場景的新瓶頸,提前進行研究和訓練,就是爲行業的未來增長提前儲備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