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是否一定要讀博?王樹國:如果王興興讀博士可能沒有宇樹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韋英姿)5月17日,在2025搜狐科技年度論壇上,福耀科技大學校長、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教育家王樹國拋出一個問題:如果樑文鋒、王興興、汪滔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DeepSeek、宇樹科技、大疆嗎?直擊我國當前人才教育痛點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王樹國表示自己也沒有答案,但他“唯一得到實踐驗證的”是那些讀博士的沒有他們(指樑文鋒、王興興、汪滔等)做得好。

我們的教育怎麼辦?王樹國隨後提出,在真正的實踐環境中,學歷不等於能力,真正的能力是在實戰狀態下磨鍊出來的。“大學的理念要改變,教師的職能所在不是傳授知識,而是讓知識變爲學生的能力,大學一定要與社會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技術應用產生了有關“文科消亡論”的擔憂。對此,王樹國表示,這場新技術革命同樣給人文社會科學帶來發展契機。“如何建立相應的文明體系,包括法律法規秩序,將新技術的誕生對人類的傷害壓縮到最小,控制它、不它傷害人類,最大程度釋放新技術給人類帶來的益處,這是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去研究的。”他認爲,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是人類進步的一體兩面,切不可偏頗。

人才教育涉及行業創新。在問道“智能”和人形機器人“進化”論的圓桌討論環節,多位專家和企業代表都提到,在科技領域,我國思維習慣是做“1到N”的創新,而非“0到1”。他們希望,中國也可以在“0到1”有更多的創新。例如,宇樹科技技術副總經理王啓舟表示,目前(機器人的人才)最緊缺的可能在AI方面。“在具身領域還沒有突破的情況下,誰先佈局也許有一定的先發優勢。”

如何產生“0到1”的創新?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物理學博士張朝陽表示,可能需要從教育角度來解決。“應試教育導致我們想問題時總是傾向於模仿別人,而不能完全扔出去、有另外一個自己獨創的想法,這樣的思維習慣需要改變。”

編輯 覃澈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