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投入做“加法” 多部門協力織密民生保障網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的意見》日前正式對外公佈。8月7日,記者從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獲悉,免保育教育費政策覆蓋所有幼兒園大班兒童,預計今年秋季學期將惠及約1200萬人,全國財政將增加支出約200億元,相應減少家庭支出約200億元。不僅如此,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圍繞社會保障、養老、醫療等民生領域不斷強化協同,持續加大保障力度。
財政部副部長郭婷婷表示,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是以政府投入的“加法”,實現家庭教育支出的“減法”。保育教育費佔家庭學前教育總支出的比重較高,免除費用後,家庭的教育支出將有效降低。
據介紹,爲了充分體現政策的普惠性和公平性,此次的免保育教育費政策覆蓋所有幼兒園大班適齡兒童,既包括公辦幼兒園,也包括民辦幼兒園,既包括城市幼兒園,也包括鄉村幼兒園,讓所有在園就讀的大班兒童都能夠享受到這一政策紅利。
“可以舉個例子,比如,某民辦園的保育教育費收費標準是每個月每人800元,所在地同類型的公辦園收費標準是500元。政策實施之後,在公辦園就讀的大班兒童500元保育教育費全部免除;在民辦園就讀的大班兒童,相應按照500元的標準免除,只要交差額部分,也就是300元。”郭婷婷說。
“推行免費學前教育,解決了人民羣衆的所需所盼、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教育公平,反映了我國財政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是貫徹落實以人爲本、投資於人的具體實踐,爲我國實施人才強國、教育強國戰略奠定了重要基礎。”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李旭紅表示。
在具體部署方面,財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司長許留慶介紹,目前財政部已經足額安排了中央財政需要承擔的免保育教育費補助資金,將於近日下達。同時,將指導各省結合地方實際,分類細化省域內免保育教育費財政補助標準,儘快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記者瞭解到,遵循經費合理分擔原則,免保育教育費補助資金由中央與地方共同分擔,中央財政拿大頭,對中西部地區也給予政策傾斜。各地統籌安排中央補助資金和自有財力,確保及時足額撥付資金,保障這項惠民政策順利實施。後續,相關部門也將適時研究完善政策措施,讓更多的孩子都能享受到政策紅利。
“下一步,財政部將會同教育部加強對地方工作的指導,同時繼續通過現有資金渠道,支持地方健全學前教育投入機制。”郭婷婷表示。
民生保障力度持續加碼,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促進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良性循環,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部門也協同發力,積極推進各項惠民舉措落地見效。除了支持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近期,財政部還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等多部門連續推出了包括育兒補貼在內的一系列政策。“這一系列政策措施可以說是相互銜接、層層遞進、不斷完善,生動地反映出國家根據人口發展變化形勢持續精準施策,這也是貫徹落實以人爲本、投資於人的具體實踐。”郭婷婷表示。
完善養老體系建設,民政部與財政部日前聯合印發了《關於實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項目的通知》,在全國範圍內組織實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項目。這也是我國首次在國家層面以消費補貼形式支持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
提升醫療保障水平,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再增5元,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30元。以安徽省爲例,記者瞭解到,該省今年以來將12.3億元省以上財政資金注入了醫療體系支持城鄉醫療服務協同發展。
此外,堅持把促進就業作爲優先目標,各地各部門還綜合運用就業補貼、擴崗補助、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等政策資金,多措並舉推動穩住就業大盤。業內人士表示,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體現了國家對民衆福祉的責任擔當,有利於構建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不斷提升民衆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記者 韋夏怡 袁小康)
(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