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60載 魅力新西藏丨“幸福驛站”做實幸福生活的“裡子”

本報記者 張千 成露 曹玥

“每晚睡覺時,一想到第二天要去‘幸福驛站’,就充滿期待。”62歲的拉珍老人說着,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

拉珍是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曲水縣達嘎鎮三有村的村民,她沒有子女,和姐夫、外甥女生活在一起。她口中的“幸福驛站”,就是村裡開辦的養老托幼綜合服務中心,主要爲老人和兒童提供日間照料服務。

拉珍老人加入驛站“大家庭”已經有5年的時間。每天早上9點多,她慢悠悠地離開家,步行幾分鐘,就到達離家幾百米的“幸福驛站”,正好趕上吃糌粑、喝甜茶的時間。白天,她和同村的10多位老人共進三餐、聊天散步、按摩理療,晚上6點多再回到自己的家,“幸福驛站”儼然已成爲老人們第二個家。

平時,驛站的醫生經常爲老人們測血壓、問診,縣民政局組織的志願者也會定期爲老人們開展做手工、過林卡(類似露營的藏族傳統休閒活動)等集體活動。

“建設驛站的初心,是想解決村民養老和就業等多重問題。”三有村黨支部書記桑珠曲培介紹,三有村村名的含義是有住房、有健康、有產業,但只有這些還不夠,村子還面臨着一個民生困境,一些家庭的收入偏低,不少村民反映原因是:家中有老人要照顧,白天不方便離家就業。

爲了解除大家的後顧之憂,讓高齡老人“老有所養”,2020年7月,三有村的養老驛站應運而生。2023年,在江蘇省援藏資金的支持下,養老驛站擴建升級,變成了如今600多平方米的“幸福驛站”。

驛站窗明几淨,環境溫馨,內設食堂、保健室、藥品庫、老年活動中心、兒童托幼中心等功能房。驛站還將養老設施與育幼設施緊鄰設置,實現老幼共融。

驛站不僅解決了老人的養老問題,還進一步解放了勞動力。桑珠曲培算了一筆“經濟賬”:驛站現在服務的老人來自十幾戶家庭,每戶至少可以解放一名勞動力外出務工,按照當地人均工資計算,一年就可能給這些家庭合計增收幾十萬元。此外,驛站還爲本村提供了兩個照護老人的崗位,方便村民就近就業,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除了外出務工的家人,還有很多人牽掛着這裡的老人。三有村團支部書記邊巴卓瑪就是其中一個,她深知老人最需要的是陪伴,來驛站看望老人,已成爲她每天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2020年驛站成立前,邊巴卓瑪和同事們挨家挨戶上門,摸排老人們是否有意願接受日間照料服務。她回憶道:“到一對聾啞老夫婦家中時正值中午,兩位老人只吃糌粑作爲午飯。他們的家人在外地,老夫婦無人照顧,讓人很心疼。”

而現在,這對夫婦每天相伴來到驛站,食堂廚師會按照老人們的喜好,精心制定菜譜,烹飪清淡可口的飯菜。看到他們現在生活得很好,邊巴卓瑪也覺得幸福。

拉珍老人不會講漢語,當問到驛站生活時,她立刻豎起大拇指,露出甜甜的微笑。和她一樣,這裡的老人不善言語,但他們臉上一直洋溢着的笑容。

未來,邊巴卓瑪希望根據老人們的需求,舉辦更多活動,在“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的基礎上,向着“老有所樂”更進一步,讓三有村在養老服務上也實現“三有”。

三有村“幸福驛站”是西藏養老服務改善、民生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一個個“幸福驛站”,託舉出西藏銀齡老人生活的“小美滿”,不斷做實着他們幸福生活的“裡子”。

目前,西藏自治區已建成11個全國性老年友好型社區;投入資金1200餘萬元,爲3505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實施適老化改造;出臺30多項政策性指導性文件,涵蓋養老服務保障各領域……隨着養老服務日益優化、供給能力逐步提升,西藏這片土地上的“銀齡關懷”正向着精細化、品質化、人性化不斷延伸。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