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60載 魅力新西藏)西藏地質科研60載變遷:從“地質老三件”到“空天地一體”
(原標題:(輝煌60載 魅力新西藏)西藏地質科研60載變遷:從“地質老三件”到“空天地一體”)
中新網8月28日電 題:西藏地質科研60載變遷:從“地質老三件”到“空天地一體”
中新網記者 貢桑拉姆
“青藏高原是地質學家的搖籃。”中國工程院首位藏族院士多吉近日在拉薩辦公室,向記者講述西藏地質科研六十年變遷。這位紮根高原的一線科學家,用親身經歷串聯起地質人的接續奮鬥與技術進步。
多吉出生於西藏山南市加查縣藏族農戶家,曾是家鄉的電影放映員。1974年,他被推薦至成都地質學院學習,自此踏入地質科研領域。他長期深耕地熱等資源勘查與科研,曾任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西藏地勘局黨委副書記、局長兼總工程師。
早年西藏地質工作,全靠地質錘敲岩石辨地層、放大鏡看礦物顆粒、羅盤測走向,遇暴風雪等極端天氣便得停工。數十年間,多吉與同事們從最初依賴“老三件”,逐步邁向多源數據與綜合觀測支撐的現代化地質調查與地熱勘探體系,見證了西藏地質工作從基礎薄弱到體系化、精細化的跨越。
“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西藏羊八井啓動地熱發電探索並逐步建成國內第一座中高溫地熱發電站,爲清潔能源開發奠定基礎。”多吉介紹,羊八井地熱發電多年穩定運行,爲拉薩地區能源供給提供重要支撐。期間,他主持完成羊八井熱田深部高溫地熱勘查與熱儲形成機制研究,推動關鍵技術突破,單井發電潛力評估達“萬千瓦級”。這些成果不僅深化了對高溫地熱系統的認知,也爲後續勘查評價與工程應用提供技術路線和經驗。
此外,多吉發現並主持評價全球珍稀的天然小分子團鋰、鍶、偏硅酸優質礦泉水,還與相關專家共同發現全球規模最大的新型銫硅華礦牀;他積極呼籲並奔走協調,促成國家地質勘查專項《青藏專項》設立,該專項在西藏基礎地質及資源勘查中成效顯著。
“羊八井作爲我國首箇中高溫地熱電站,累計發電超35億度,20世紀90年代冬季供電量佔拉薩電網的60%,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起到重要作用。”多吉說。
談及數十年來的技術變革,多吉表示,如今地質勘查更強調“空天地一體化”的立體感知與多源耦合——以地面地球物理與鑽探測試爲基礎,疊加航空與衛星遙感信息,開展跨尺度協同反演與綜合判識,顯著提升了目標區圈定、地層與構造特徵刻畫及成因——演化規律認識的效率與精度。他強調,這種體系化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國家與西藏自治區對地質科技的持續投入和長期佈局。
在多吉眼中,青藏高原猶如一本“打開的教科書”,保存着大陸碰撞與高原隆升的關鍵記錄,是孕育重大原創成果與工程技術突破的“第三極”科考主陣地之一。“中國兩院院士中,四五十位的重要成果源自青藏高原。”
提及人才培養,多吉立刻迴應:“這是我最關切的問題。”近年來,在藏高校與科研機構協同培育,人才隊伍結構優化、梯隊完善,不少青年科研人員在國際期刊與重大工程中嶄露頭角,成爲野外一線中堅力量。
他認爲,人才與技術積累是西藏地熱事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數據顯示,西藏本地地質人才規模持續擴大,結構優化且團隊年輕化,本地人才佔比超半數,服務區域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從放映員到地質科技工作者,再到赴海外深造的地熱研究者,多吉的成長記憶留在一線:曾在羊八井嚴寒與蒸汽交織的井場連軸奮戰,只爲獲取高質量地熱流體樣本;也在複雜地質條件下反覆優化剖面與站點,力求觀測貼近真相。“把論文寫在高原上”是他與同事的共同心聲,也成爲新一代高原地學工作者的集體追求。
展望未來,多吉提出,高質量地熱開發需堅持科學論證、分區分類、生態優先、多元利用並重的原則,在保障資源可持續與生態安全的前提下,推動發電與直接利用場景協同發展,服務高原清潔能源體系建設與民生福祉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