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從 “互聯網原住民” 到 “AI 原住民”,教育的下一個十年看什麼?
(原標題:黃河:從 “互聯網原住民” 到 “AI 原住民”,教育的下一個十年看什麼?)
“如果說前十年是在線教育的普及期,那麼未來十年將是 AI 重塑教育的關鍵期。” 伴魚 CEO 黃河在十週年節點上,對教育行業的技術變革做出預判。他認爲,如今的孩子正從 “互聯網原住民” 進化爲 “AI 原住民”,教育模式必須隨之迭代。
黃河觀察到,當代青少年對 AI 工具的適應力遠超預期。“北京中小學已試點 AI 通識課,孩子們能自主用 AI 生成圖像、設計動畫,甚至訓練模型解決學習問題。” 這種 “協同能力” 將成爲核心素養,“教育不應再追求死記硬背,而是教會孩子與 AI 共處,釋放創造力。”
在伴魚的實踐中,AI 技術已深度融入教學全流程。以閱讀營爲例,AI 不僅能生成個性化練習題,還能通過分析孩子的閱讀軌跡,推薦適配的書籍與講解方式。“太簡單會乏味,太難會挫敗,AI 能精準找到‘最近發展區’。” 黃河說,這種動態調整讓閱讀從 “任務” 變成 “習慣”。
對於 AI 與真人教師的關係,黃河認爲二者是互補而非替代。“AI 擅長知識傳遞與數據追蹤,但真人教師的情感連接、權威引導仍不可替代。” 伴魚的解決方案是 “雙師模式”:AI 負責個性化輔導,真人教師聚焦興趣激發與價值觀塑造,“比如Tina大王的 IP 形象,用親和力讓孩子主動打開書本。”
展望未來,黃河透露伴魚將加大 AI 多模態技術投入,“從文字、語音到動畫、虛擬場景,讓知識傳遞更生動。” 他堅信,教育的終極目標是 “讓每個孩子發出獨特的光”,而 AI 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強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