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至暗時刻”到AI加速:專訪黃河還原伴魚十年的教育實驗

中經記者 李媛 北京報道

2025年8月20日,伴魚創立十週年。當天,創始人兼CEO黃河向全體員工發佈內部信,把五週年時提出的“Keep Evolving”升級爲“Evolving Speed is Everything”(進化速度決定一切)。在信中,黃河寫道:“此時此刻,AI讓人們擁有了十倍的生產力,也實現了最小閉環的生產關係。我們可以相信,伴魚的願景——‘打造極致的個性化教育,讓每個孩子發出獨特的光’,一定可以更快地實現。”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這封內部信不是一次日常“慶生致辭”,而更像是一次面向新十年的再宣誓:在“雙減”政策重塑行業秩序之後,在生成式AI快速躍遷的當下,在線教育的範式與商業模型正在被重新書寫。

本文以這封內部信爲由頭,對伴魚十年創業歷程進行系統覆盤,並放入中國在線教育的宏大座標系下分析:政策如何改變了行業邊界?AI怎樣重塑個性化教育?企業在現實落地中會遭遇哪些具體問題?還將結合伴魚近年在“閱讀營”“智學AI私教”等產品線的策略與數據,討論更具可操作性的路徑與前景。

行業週期與政策博弈——從狂飆到冷靜

2015年前後,中國迎來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教育成爲資本追逐的新風口。伴魚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黃河曾是今日頭條創始團隊的一員,他帶着“互聯網思維做教育”的理想下場,率先推出伴魚繪本、伴魚少兒英語等明星產品,憑藉極致的用戶體驗和敏銳的市場洞察,迅速積累了數千萬用戶。

彼時,整個在線教育行業風起雲涌:一對一外教、K12直播課、AI題庫等模式不斷涌現,大量資本蜂擁而至,在線教育融資金額一度突破千億元。資本加持下,“燒錢換增長”的邏輯盛行,市場在短時間內進入了畸形繁榮。

“那幾年整個行業太熱了,大家都在拼命跑,生怕錯過機會。”黃河回憶說。

然而,高速增長背後隱患叢生。培訓機構普遍通過高薪聘請外教、重度投放廣告獲客,獲客成本畸高。更嚴重的是,教育本應關注孩子成長,卻逐漸異化爲資本驅動下的“分數買賣”。

2021年“雙減”政策出臺,要求減輕中小學生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在線教育行業瞬間被按下暫停鍵,大量頭部企業出現裁員、業務收縮甚至倒閉。彼時市場一片哀鴻,資本也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撤退。

“這是行業必須經歷的陣痛。”一位教育行業分析師指出,“過去的模式過於依賴資本和營銷,缺乏真正可持續的商業邏輯。‘雙減’讓教育重新迴歸育人的本質。”

對伴魚而言,這無疑是一場生死考驗。黃河坦言:“當時我們也面臨巨大壓力,但危機的另一面往往就是轉機。正是‘雙減’,讓我們徹底下決心尋找一條更符合教育本質、更具長期價值的道路。”

然而,“雙減”之後,整個在線教育行業普遍面臨幾大痛點:第一,商業模式斷裂。過去依賴課時費、補課收費的模式被叫停,原有的現金流渠道被切斷,大量企業資金鍊斷裂。第二,師資結構失衡。大批高薪聘請的外教或兼職教師失去崗位,企業不得不壓縮成本,師資不穩定性加劇。第三,用戶需求並未消失。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焦慮依舊存在,但他們不再願意爲“分數導向”的補課付費,而是更看重“閱讀習慣”“學習能力”“個性化成長”。第四,技術賦能不足。儘管AI和大數據在教育領域已有探索,但大多數企業仍停留在“輔助工具”的層面,缺乏系統化落地。

在這樣的背景下,伴魚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用AI重塑教育的個性化體驗,用產品力而非資本營銷驅動增長。

“行業最大的痛點在於,大家都知道應該回歸教育本質,但真正做到的很少。因爲這條路沒有捷徑,必須靠長期積累和持續迭代。”黃河說。

轉型突圍——AI教育的爭議與邊界

在“雙減”政策衝擊下,伴魚率先推出的轉型產品是“伴魚閱讀營”。該產品一經上線就成爲現象級爆款,單場直播銷售額最高突破3000萬元,用戶留存率超過70%。

其成功的關鍵在於精準洞察用戶需求。許多家長購買了大量繪本,卻發現孩子並不愛讀,缺乏系統性引導。伴魚閱讀營正是瞄準了這一痛點,通過“權威IP(Tina大王)+紙質繪本+AI互動+社羣服務”的模式,爲孩子打造一個完整的閱讀生態。

“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知識灌輸給你,而是讓你找到學習的自驅力,找到學習的樂趣。”黃河強調,“閱讀營的核心是讓孩子愛上閱讀,而不是單純追求分數。”

這種模式不僅贏得了用戶信任,也證明了在監管收緊的背景下,教育產品仍然可以兼顧商業價值與用戶價值。

如果說“閱讀營”是伴魚在細分賽道的成功嘗試,那麼“伴魚智學”則是其面向未來的宏大布局。

“我們不是在做一個簡單的對話機器人,而是要打造一個能陪伴孩子全程學習的AI老師。”黃河介紹道。

“伴魚智學”的核心是AI智能體“可可老師”。它不僅能進行個性化授課,還能自動批改作業、生成針對性練習,甚至能根據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水平動態調整教學方案。

這套系統覆蓋了“學、練、測、評、復”完整學習鏈路,已經成爲國內首個全學科AI智學平臺。它意味着教育從“人力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人效顯著提升。

“過去我們要花鉅額成本去做一套動畫課件,現在用AI生成的效果可能更好,成本卻只有原來的1%。”黃河說,“教育行業的門檻正在被技術重構。”

在專訪中,黃河也坦率迴應了外界對AI教育的質疑。

“很多人問,AI會不會取代老師?我的看法是,它不會取代,而是會重構角色分工。”他解釋道,“AI能大幅提升知識傳遞的效率,但在情感連接、品格塑造方面,真人老師不可替代。未來的教育一定是AI教師和真人導師的協作。”

國內外雙線佈局——速度與邊界

黃河在伴魚五週年時提出“Keep Evolving”(持續進化),如今在十週年升級爲“Evolving Speed is Everything”(進化速度決定一切)。在他看來,這是整個行業的必然邏輯。

“技術的浪潮滾滾而來,你必須以更快的速度去抓住它,否則就會被淘汰。”黃河說。

在國內市場,伴魚正加速擴展數學、語文等多學科,構建完整的AI智學生態;在海外,伴魚採取更加穩健的策略,在東南亞等市場開設線下體驗中心,以“線上+線下”融合模式快速落地。其海外業務年增長超過150%,已經成爲公司第二增長曲線。“未來我們不僅要讓中國孩子發光,也要讓更多國家的孩子發光。”黃河表示。未來教育的想象空間巨大,但挑戰同樣存在:比如,如何避免AI導致教育同質化?如何保障數據安全與隱私?教師職業如何重塑?政策如何跟上技術迭代的速度?這一系列問題需要企業、監管者和社會共同探索。“教育從來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黃河總結道,“我們希望用AI讓孩子的學習之路走得更遠。”

伴魚十年,是中國教育科技行業十年的縮影:從野蠻生長到政策拐點,從資本驅動到技術驅動,從盲目擴張到迴歸本質。面對AI浪潮,黃河選擇了“速度”作爲伴魚的核心戰略。能否憑藉“進化速度”在未來十年再度領先,將是伴魚最值得關注的故事。

(編輯:劉旺 審覈:孫吉正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