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學歷崇拜的迷思 給原住民青年一條可以活的教育路
▲當前多數設置原專班的大學,僅在招生端以「多元入學」或「特殊身分」加以吸納,進入校園後卻缺乏對其背景、文化、情緒與未來路徑的深度理解與支持機制。(圖/慈濟科技大學提供)
●魯瑪夫/中原大學副教授
我走訪原鄉、訪談部落耆老與前線教育工作者的過程中,經常聽到對現行高等教育體系中原住民專班(以下簡稱「原專班」)的共同憂慮與遺憾──「很多孩子讀完大學以後,不是找不到工作,就是變成無所依歸的遊民狀態」、「學歷拿到了,但回部落連一技之長都沒有」。這些話語不是批評,而是對制度的深刻失望。
原民學生陷入多重困境 教育評鑑機制又未納入差異
當前多數設置原專班的大學,不論國立或私立,雖名爲原住民人才培育,但多數僅在招生端以「多元入學」或「特殊身分」加以吸納,進入校園後卻缺乏對其背景、文化、情緒與未來路徑的深度理解與支持機制。
學生們從高中職起即多數屬於多重弱勢,包括家庭暴力、功能失調、經濟困難、自我認同模糊、人格自卑,以及長期承受的族羣歧視與社會邊緣化。
結構性劣勢下,學生往往在學習歷程中出現休學、延畢,甚至退學等問題。有些是因爲學習動機低落,有些則是無法兼顧家庭經濟與課業負擔,而心理困頓的情況更是普遍。
如此多重困境中,現行教育評鑑與補助審查機制仍以「學分通過率」「畢業率」等指標作爲核心依據,絲毫未納入學生原生背景與文化處境差異,或尋求往此方向的輔導機制去改善,使得原專班常在評比中落居弱勢。
另一種結構性歧視則是以讚美的形式表達,比如原住民「很會」唱歌跳舞,隱藏的含意可能爲原住民「只會」唱歌跳舞,延伸出原住民在職業的選擇上偏向於「只要」唱歌跳舞的類別就足夠。
比方我早年曾在行政機關服務,遇到民衆陳情,行政機關必須向立委報告民衆陳情有關的原住民事務,該名立委非原住民,談到一半,對方說原住民很有唱歌跳舞的才藝,讓他們做這類工作也不錯等語。
當一名高中職畢業的學生透過原專班管道進入大學時,理想原專班師資假定其具有與一般入學管道生同等的學習心態及能力並加以對應的師資規劃和學習進程要求;現實的情況卻是原專班學生自幼便有如前所述的家庭功能失調以及身份認同諸多落差,自主與專心學習的意願難以循序漸進地養成。
以個人自身經驗來說,我並非書香門第,父母皆是底層勞工,從小跟着父母四處工作,學生是第二甚至第三職業,當我長大到都市立志以讀書作爲突破階層的方式,本身就遇到很多需要克服的障礙,單是專心於文字閱讀就花費相當多心力。何況是從小處於不和諧環境的原住民孩子,從小擔心受怕或有一餐沒一餐,在在都會影響學習的穩定度,到了大學成年後要完全扭轉爲自主學習的新思想與行爲模式,無疑是一種新造之人的艱鉅工程。
該與時俱進調整思維 建立和一般生系所明顯區隔指標
第一線原民教育工作者既要陪伴學生面對生命困境,又要面對制度性的評鑑壓力,身心俱疲但鮮少被理解。雖然有輔導機制,經查很多缺乏文化敏感度,更進者若擺脫不了結構性歧視,反將成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更令人痛心之處,原住民學生的情緒障礙、憂鬱、自傷與自殺風險明顯偏高,「躺平心態」與「自我放棄」更成爲他們迴應壓力的無聲抗議;他們面對輔導機制的隱藏迴避,造成內心如千迴百轉的迷宮,故不妨嘗試不同策略,進用文化同質及敏感的心理專業者,作爲原專班有需求學生之專責心理輔導。
心理輔導的品質在現今日益重要,其所重視之特質爲一對一的個案彈性策略,時間上具長期性,心態要求真誠、開放與同理心,對原住民學生的輔導尚須具備文化敏感性。
心理輔導不能使學生經濟上無後顧之憂,但其目標朝向協助克服就學障礙以完成學業,塑造其困境中的韌性而可獨立自主,不再仰賴社會資源。有健康的原住民青年,纔有健康的部落;有健康的部落,纔有健康的多元文化傳承下去。
倘若原專班的政策持續不變,學生休學率居高不下成爲各方詬病,而休學率問題與心理層面休慼相關,至今無法改善,我認爲應適時採用相異以往的方式,呼籲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與各大學應應設置具文化敏感度的原住民專職關懷師或社工師機制,納入原專班行政團隊,作爲原住民學生的常態支持網絡。
這些人員不僅負責個案輔導與情緒支持,更在協助文化認同重建、資源轉介、家庭溝通與技職路徑的規劃。唯有穩定建立「有人陪伴、有路可走」的支持系統,纔有那麼一絲翻轉學生之挫敗與無助的可能性。
整體教育評鑑制度亦應與時俱進,調整思維,建立和一般生系所的明顯區隔指標,將「族羣背景差異」、「弱勢處境支持成效」、「原住民學生陪伴歷程」與「文化迴應教學成效」納入核心考量。我們不該再用主流教育的尺去量原民孩子的腳,教育應該讓他們活得下去,而不是中途被淘汰。
我深信現代社會的各種專業技能選擇中,原住民青年可以勝任的行業其實不少,他們並非社會的負擔,蘊藏了臺灣最珍貴的文化資產。
若從源頭探究學習動機不彰之成因,即可發現這是一個需要有文化背景的心理專業人員長期輔導待決的重大議題;社會傾注資源予原住民青年時,我們希望它獲得更佳的成效,看見比以往更好的進展,若長期以來的問題依舊存在,是時候採取其他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現在就是這個時候!
▼倘若原專班的政策持續不變,學生休學率居高不下成爲各方詬病,而休學率問題與心理層面休慼相關,至今無法改善。(圖/資料照)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