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聽、妄想恐不是壓力大造成 醫曝思覺失調早治療能救回一段人生

檯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說,思覺失調症患者會有幻聽、被害妄想等情形,若給予長效針劑治療,可以達到控制病情的效果,讓病人回覆到原本的生活及課業學習,並提升自尊心、自信心及成就感。圖/123RF

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患有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等年輕族羣較一般羣衆壽命較短。檯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說,精神疾病患者發病時,往往無法照顧自己,且會出現睡不好、吃不好,或隨便吃東西、生活作息不正常等,恐導致壽命減少。

許正典說,思覺失調症患者會有幻聽、被害妄想等情形,甚至可能會聽到有人在耳邊說,「現在有人要害你,你不能睡覺」或「這食物被下毒了,你不能吃」等,這嚴重影響生活、睡眠,導致免疫及新陳代謝混亂,增加心血管疾病、中風等機會。

許正典指出,他曾收治一名男高中生,常出現幻聽、被害妄想,一直感覺同學說他壞話,或想要害他,特別是過去3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病情更加惡化,確診罹患思覺失調症,當時病情較爲嚴重,緊急收治住院治療。

許正典說,其實病人從國中開始,因個性敏感及被害妄想,常與同學嗆聲並遭到霸凌,但剛開始家人以爲是叛逆期,而未及時治療;所幸,施打長效針劑治療後,病情獲得控制,個案也順利考取大學,且參加學校社團成爲幹部,不知道個案過往的人,光從外觀是看不出來個案曾經生病。

許正典提醒,家人如發現家中孩子出現緊張焦慮、疑神疑鬼、情緒不穩定時,應該提高警覺,儘速到醫院檢查找出病因,家人不要先替孩子貼上標籤,應好好的陪伴、溝通及給予鼓勵。隨着對精神疾病觀念普及,民衆勇於接受求醫,治療方面也有長效針劑,達到控制病情的效果,病人可以回覆到原本的生活及課業學習,並提升自尊心、自信心及成就感。

健保署每年編列27億元專款,用於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患者施打長效針劑,2023年共施打3.2萬人,預算執行率爲83%,預計執行率可逐年提高並超過90%。依國衛院本土資料研究,病患施打長效針劑後,再住院率可降至15%至20%,解決患者短期內反覆進出醫院的「旋轉門效應」。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說,依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最新分析,針對住院思覺失調症患者回歸社區後,給予長效針劑居家治療,讓病情不穩定而再住院的風險下降6成,自殺死亡風險也降低4成,相較於沒有接受長效針劑治療的患者,死亡風險將增加3.85倍,可見穩定治療對患者十分重要,不僅降低自殺風險,避免壽命損失,同時可接受三高等慢性病及心理諮商、復健等治療,讓病情、心情更爲好轉。

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張家銘說,精神疾病患者預期壽命長短受到病情影響,自我照顧不佳,增加新陳代謝疾病、三高等風險,且服藥順從度不好也會影響疾病治療,若要延長預期壽命,最重要的是早期治療,並接受完整治療,呼籲社會應多注意年輕精神疾病族羣。相較年輕族羣,年長精神疾病患者常合併身體及心理疾病,這時心理疾病對預期壽命的影響較低,反而是身體疾病對壽命的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