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碳封存辦法 擬11月預告
環境部8日舉辦「淨零關鍵力—二氧化碳捕捉後封存國際論壇」。(環境部提供/蔡佩珈臺北傳真)
碳捕捉與封存(CSS)是捕捉工廠排放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灌入地底封存的技術,有助實現2050淨零排放,政府已規畫2035年封存600萬噸二氧化碳。環境部昨指出,將在今年11月預告管理辦法,提出碳封存覈准許可申請、封井後需監測至少20年的相關規範。學者則指出,民衆常擔憂碳封存誘發地震,未來應加強在地溝通,並於周邊進行監測,消彌疑慮,也提醒目前碳封存不應接收境外二氧化碳,僅限處理國內自排碳源。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昨在環境部舉辦碳捕捉與封存國際論壇表示,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建議,2030年後全球需要包含碳捕捉與封存在內的新技術達成淨零,但不可能時間到了才動作,現在就需要加快腳步,環境部身爲主管機關,正擬定「二氧化碳捕捉後封存管理辦法」,預計今年11月預告。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組長陳宜佳補充,該草案旨在規範碳封存場址通過環評後,需向環境部申請取得封存覈准,並在注入作業期間進行監測、申報、風險管理、補救措施,封井後須監測及申報至少20年。
臺大環工所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則指出,灌注二氧化碳到地底是否誘發地震,是民衆關切的重要課題,根據IEA資訊,檢視36個碳封存場,除了1處封存點外,都未發現與地震活動相關的證據,參考日本苫小牧示範計劃,建議在場址周邊佈設微震監測系統,而一旦有地震疑慮,需立即停止灌注並採取應變措施,並以科學、公開透明爲原則,加強利害關係人溝通,消彌民衆疑慮。
他也提醒,碳捕捉與封存是臺灣達成淨零最後一塊拼圖,應穩健推動,現階段封存場址應限處理臺灣自排碳源,不應接收境外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