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海行動「海草覆育計劃」啓動
還海行動「海草覆育計劃」啓動。圖/主辦單位提供
《今週刊》2021年啓動「還海行動」,計劃邁入第5年,2025年《今週刊》宣佈,將啓動1萬瓶海草覆育計劃,號召企業、社會大衆在澎湖海牀種下「藍碳種子」。這次「還海行動2025」與臺大生命科學院漁業科學研究所合作,建置海草培育系統,在校園打造覆育基地。同時,行動計劃也與蘋果劇團合作,將展開全臺校園、社區巡演,將海洋生態保護向下紮根。
《今週刊》自2021年發起還海行動後,4年來不曾間斷,成功號召22家企業、舉辦28場淨灘活動,清除超過1.5萬公斤的海洋垃圾。接下來要以實際行動,覆育被稱爲「藍碳生態系」的海草海牀,因此選在世界地球日(4/22)這天,替還海行動揭開新篇章。
《今週刊》發行人樑永煌表示,還海行動第一段階段計劃是淨灘,甚至請潛水員清理海牀。自2021年提出後,還海行動邀請企業共襄盛舉,撿了7萬3千個寶特瓶,回收再製成1萬6千雙的藍白拖,讓大家踩着拖鞋邁出淨零步伐。
樑永煌點出,2024年起還海行動邁入2.0,第一年覆育了小丑魚,2025年要推動海草覆育,希望「還給大海一畝田」。此外,這次與蘋果劇團合作,希望能到全臺各地的學校、社區,透過戲劇表演在孩子心中埋下種籽。
【藍碳生態系固碳47萬公噸 海草就佔85%】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署長王成機致詞時,特別對《今週刊》表達謝意。他分享,全臺灣規模最大的海草基地就在東沙,這次把種籽送到臺大生科院基因庫研究,未來要在澎湖進行海草覆育。海洋保育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副署長施義哲表示,臺灣海草牀、紅樹林等藍碳生態系,碳存量高達47萬公噸。
其中,全臺灣共有22處海草牀,面積超過7800公頃,佔了整體藍碳生態系的85%,目前幾乎集中在東沙環礁的海草牀。未來,建構、擴大藍碳生態系是海保署的重要目標。
【把「覆育海草」變舉手之勞 在辦公桌就能做到】
一瓶「手掌大」的小玻璃罐,只要在生態瓶裡頭鋪土、種下來自東沙的海草種籽後。每天放在辦公桌上日照4小時,一個月後海草就會冒出頭,成爲未來海草覆育行動的幼苗。
《今週刊》研發長王之傑分享,他嘗試自己動手做,就發現其實在辦公室就能替覆育海草出一份心力。還海行動已經邀集千名參與者,透過親手養殖生態瓶,讓參與者貼近認識海草、藍碳,期滿就會回收生態瓶。
【與臺大合作 打造海草覆育基地】
只是,想要在海中覆育一畝田,至少得要有「萬瓶生態瓶」,因此這次還海行動也與臺大生命科學院合作,由漁業科學研究所、諾貝爾生物科技創辦人李冠徵,在校園建置海草覆育基地。
李冠徵點出,海草的儲碳能力,比森林高出數倍,其實只要仔細觀察海草,就會發現它們接受日照時,會持續冒出細小氣泡,固碳能力肉眼可見。但人們對於海中植物的認識,相較於路上植物重視遠遠不足,未來,在這座基地將會透過苗圃,研究不同植物需要的最佳生長環境,透過基因研究,也能作爲海草育苗的科學依據,提高育苗成功率,並保存多樣化的植物苗種。在校園建置海草基因庫,能確保野外環境遭破壞時,仍能提供海草苗加速覆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