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市併購重組市場“漸入佳境”:產業整合縱深推進 政策賦能釋放活力

財聯社4月9日訊(記者 黃路)4月8日,北自科技(603082.SH)一紙停牌公告引發市場關注——這家深耕物流倉儲系統集成的國企,正籌劃收購穗柯智能100%股權。這起“國資+民企”的跨界攜手,不僅是智能物流領域的深度補鏈,更折射出滬市併購重組市場“漸入佳境”。

數據顯示,自2024年9月24日“併購六條”發佈以來,滬市全市場合計發佈併購交易557單,其中重大併購69單(注:包括重大資產重組和發行股份案例),同比增長330%。自2024年6月19日“科創板八條”出臺以來,科創板新增披露90餘單股權收購,交易金額合計超220億元;2024 年重大資產重組項目數量更創下歷史新高,超過2019至2023年五年的總和。

今年以來的重大併購交易熱度不減,“多樣化”態勢持續:收購擬IPO資產、海外併購、未盈利標的收購等均有新案例同市場“見面”,而一批新案例落地的背後,是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產業升級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正通過併購重組這一主渠道深度參與產業整合。

“錨定”產業升級 :靶向更準

在深化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滬市併購重組正從 “量的積累” 邁向 “質的躍升”。截至4月6日,去年9月至今的69單重大交易中,七成聚焦產業整合,其中擬IPO標的成爲 “香餑餑”。今年以來新增的滬市34單重大併購交易中,擬IPO資產作爲標的的佔到約三成,以半導體、汽車產業鏈、生物醫藥產業鏈爲主。科創板則涌現7單收購擬IPO企業交易,開啓優化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新模式。

至純科技(603690.SH)收購威頓晶磷堪稱典型案例。這家半導體設備龍頭自2019年便與標的公司結緣,通過參與A輪融資成爲二股東,歷經五年產業觀察,最終在2025年啓動收購。“考慮到半導體資本開支週期性及標的IPO進度,我們選擇通過併購實現電子材料領域的戰略卡位。”公司在機構調研中坦言。擬IPO企業在治理規範、財務透明等方面的天然優勢,正成爲收購方“優選”的重要考量。

生物醫藥領域同樣動作頻頻。奧浦邁(688293.SH)日前已披露籌劃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澎立生物100%股權,同時募集配套資金。澎立生物主要提供生物醫藥研發臨牀前CRO服務,同樣有過IPO經歷。雖然澎立生物市場份額較小,但同上市公司在業務和客戶、海外戰略佈局、運營管理體系等方面都能形成協同。

有市場分析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與本輪併購重組熱度回升初期相比,隨着政策支持產業整合或升級的邏輯不斷強化,現在上市公司籌劃重組基於產業邏輯考慮得更多,步子就更穩,方案推出的成熟度也就更高,這是大趨勢。”

併購模式多元化創新

產業鏈整合的“底氣”,催生併購模式的多元化創新。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滬市新增34單重大併購交易中,26單爲產業併購,集中在半導體、生物醫藥、軟件等行業。“科創板八條”出臺以來,科創板公司已披露15單擬收購境外企業、26單收購未盈利企業交易,政策包容度不斷提升。

在半導體領域,滬硅產業(688126.SH)最新的併購方案是對高端硅片業務的整合。作爲國內半導體硅片龍頭,滬硅產業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購買控股子公司新昇晶投46.7354%股權、新昇晶科49.1228%股權和新昇晶睿48.7805%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此次交易完成後,滬硅產業將通過直接和間接的方式持有上述三家公司100%的股權,以實現對二期300mm大硅片核心資產的全資控制。

業內人士認爲,通過對這些子公司少數股權的收購,能夠進一步加強滬硅產業對旗下相關業務的掌控力,優化內部資源配置,形成更加緊密高效的產業鏈協同效應,爲國產半導體材料突破 “卡脖子” 瓶頸鋪路。

而畢得醫藥(688073.SH)的海外併購路徑則展現“分步走”智慧:先增資參股維播投資,再通過發行股份取得控制權,最終實現對目標公司Combi的併購。Combi總部位於美國聖地亞哥,擁有超過12萬種常備分子砌塊現貨庫存,特別是在硼酸類產品細分領域,Combi擁有較高的話語權,在歐美市場佔有較高的市場份額。而上市公司與最終目標公司同爲藥物分子砌塊和科學試劑供應商,雙方在產品品類、技術積累、倉儲資源及銷售資源等多方面均有高度協同空間,將與上市公司在產品矩陣、全球市場及技術儲備上形成 “強協同”,其設計精巧的交易架構,爲跨境併購提供了可複製的範本。

分析人士指出,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產業升級的背景下,併購重組已成爲企業整合上下游資源、提升產業鏈韌性的核心工具,實現同產業整合的“深度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