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市職工創新成果“C位”亮相
這是一場閃耀着“創新範兒”的展示——AI數字人、58到校智能駕駛、場地機器人、機器人跳舞……一項項科技創新、一次次技術攻關彰顯了“我愛湘潭我的家”的生機活力。
這是一次“匠星”雲集亮絕活的盛會——工業廢料再造、湘潭紙影戲、石鼓油紙傘……展現的不僅僅是湘潭工匠的高超技藝,更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4月27日是首個“湘潭工匠日”。爲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4月30日至5月1日,2025年湘潭市職工創新成果展在湘潭萬樓·芒果青年碼頭摩天輪景區廣場火熱開展。
湘潭市總工會精心策劃的這場展示活動,以“我愛湘潭我的家·紅色匠造·智創未來”爲主題,讓廣大職工創新成果“C位”亮相,全景展現湘潭工匠以智慧賦能產業升級、以匠心傳承創新基因的生動實踐。
一場智慧盛宴
職工創新成果成爲“吸睛王”
4月30日上午,2025年湘潭市職工創新成果展現場,人頭攢動。
實物模型、圖像視頻、技能展示、沉浸體驗……此次展示活動由綜合展區、分展區、直播區組成,共設置27個獨立展位,近70家企業、高校攜“硬核”成果與傳統技藝同場競技,600餘項職工創新成果成爲“吸睛王”。
各個展區獨具特色,吸引大家駐足。一側是湘潭紙影戲、龍牌醬油、燈芯糕等傳統工藝,另一側,“海牛Ⅱ號”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鑽機系統模型、場地無人機、點巡檢機器狗、可交互人行機器人……將“煙火氣”與“科技感”充分融合,生動展現職工創新的時代演繹。
人羣中,廣州程序員張煒楓邊走邊看,目不暇接,不時與身邊同伴交流:“近距離感受了湖南湘潭的創新魅力。”
“轟轟——”隨着觀展人羣不斷涌入,賽車油門轟響,越來越多觀展者聚在一輛方程式賽車旁。這是湖南科技大學HTR惟新車隊自主研發製造的大學生方程式賽車。
提及眼前的“戰車”,湖南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大二學生、惟新車隊隊長程嘉豪滿臉自豪:“從設計、裝配到進入賽場,由團隊自主完成。”
青年學子對創新有着怎樣的理解?“唯實惟新,至誠致志。”程嘉豪用湖南科技大學校訓答道,他的身旁“海牛Ⅱ號”模型靜靜矗立,“期待今年造出一臺競爭力更強的賽車,去爭取全國一等獎!”
對比方程式賽車的“桀驁”,嶽塘區展位裡,一組聚光燈凝聚於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湖南省摺紙工藝大師、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賀桂華,正仔細完成着眼下一幅摺紙作品,時光仿若在此凝滯。
《金陵十二金釵》《白蛇傳·水漫金山》……展位裡,各色摺紙作品栩栩如生。今年81歲的賀桂華,是湘鋼退休職工,她笑稱自己是位“80”後,“摺紙,做了一輩子,也愛了一輩子”。2018年,賀桂華被嶽塘區總工會評爲“嶽塘匠師”。
“什麼是創新”“如何開展創新”“創新成果如何申報專利”……聽聞勞模“坐鎮”直播間,觀展職工們翹首等待。
直播區,身穿藍色工裝的全國勞動模範劉新新意氣風發,胸前佩戴着一個個榮譽獎章,熠熠閃光,在觀展職工的火熱提問中“開講”。
這是4月30日下午發生在此次展示活動現場的一幕。
成果展期間,湘潭市總工會還積極邀請勞模工匠、職工創新達人來到現場,讓他們從幕後走到臺前,以“線上+線下”模式,與廣大觀展職工羣衆分享自己的創新故事,線上直播吸引了13萬餘人觀看,以“問答”與“對話”開啓創新思維與勞模精神的碰撞。
劉新新帶來了不少自己的創新成果,其中就有利用1350塊廢鐵、對接4286條焊縫,變廢爲寶打造的《變形金剛》。
作爲省級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領銜人,劉新新帶領團隊攻克90餘項焊接技術難題,提出合理化建議和技術革新200餘項,爲企業累計節約和創造價值達4000餘萬元,成爲一線創新的“活教材”。
一次創新賦能
推動職工創新成果走出車間工廠
成果展不僅是創新成果的“秀場”,更是轉化應用的“戰場”。湘鋼展區的點巡檢機器狗成爲工業智能化轉型的縮影。這隻搭載高精度傳感器的“鋼鐵萌寵”,可定時定點開啓自動巡檢工作,不僅能快速讀取設備的溫度、壓力、液位等關鍵信息,還能通過AI算法精準定位管道泄漏點,大大降低設備人員的勞動強度和崗位作業風險。“過去人工巡檢靠經驗,現在機器狗能精準定位設備隱患,相當於給生產線裝了‘電子眼’。”湘鋼技術人員的講解,揭開了傳統制造業智能化改造的一角。
湖南吉利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的協作機械手變身“智能書生”,揮毫潑墨,現場演繹“科技與藝術”。“它還可以在高深度和高精度的工業應用中幫助人類操作。與傳統單臂機器人相比,它可以協同工作,增強操作效率和安全性。”湖南省勞動模範、湘潭市傑出蓮城工匠、該公司衝壓廠廠長肖柳清的介紹,道出了一線創新對產業升級的關鍵作用。他主導的“能工巧匠訓練營”已培養多名技術骨幹,這些“95後”技工帶着“問題意識”紮根車間,不斷提出創新方案。
高校與企業的協同創新成果同樣亮眼。湖南工程學院的可交互人形機器人化身“舞蹈精靈”,憑藉多核CPU和ROS操作系統,能完成踢球、舞蹈等複雜動作,更可通過開放API接口定製導覽、教學等場景應用。而湘潭大學創業學院與到校駕校企業聯合研發的“智慧駕培模擬器”,輕鬆實現考場仿真模擬。目前,已累計培養了湘潭大學千餘名駕考大學生,大大縮短駕考練習時長,將考試通過率提升25%以上,成爲駕培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器”。
在一線崗位打磨出的“微創新”,正匯聚成產業升級的強大動能。湘鋼焊工歐勇發明的“電弧焊智能參數優化系統”,將焊接效率提升30%,年節約成本超千萬元;江麓集團羅軍以“神奇的磨法”革新刀具修復技術,5年節約成本500萬元,成果入圍全國“五小”創新20強,成爲機械加工行業的“降本神器”。
“創新爲企業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成果展上學習交流後,肖柳清不禁感嘆。他和團隊主導參與公司創新改善項目40餘項,爲公司節約成本達到數千萬元。“降低製造成本以後,不僅能夠爲客戶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企業的競爭力也大大提升。”
職工創新的關鍵在於轉化運用,只有落地推廣的成果才更具價值。近年來,湘潭各級工會讓廣大職工在創新浪潮中“站C位”。這不僅讓企業立竿見影地看到經濟效益,而且打造出一支靠得住、過得硬的隊伍。
“希望通過本次創新成果展進一步激勵全市職工羣衆爭做技術能手,爭當大國工匠。”湘潭市總工會還把“勞模工匠進校園”延伸到此次展會中,吸引廣大學生和市民羣衆走進展會,感受勞模工匠人才的勞動熱情和創新激情,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
一種挺膺擔當
積極培育蓮城工匠技能大軍
成果展的豐碩成果,背後是湘潭市總工會多年來構建的職工創新“生態圈”。
近年來,湘潭相繼出臺《“蓮城工匠”鑄造工程實施細則》《湘潭市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湘潭市培育激勵湘潭工匠人才十條措施》三項核心政策,首創“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體系,配合能級工資集體協商制度與技能人才專項津貼政策,推動高技能人才年均收入增長超15%,形成“技高者多得、創新者有位”的激勵機制。
在制度護航下,“五小創新擂臺賽”“勞模工匠助企行”和各項勞動技能競賽等活動蓬勃開展,全市建成4個省級“湖湘工匠”培養和競賽基地、37家市級以上示範性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累計培訓勞動者44.7萬人次。技能大賽年均吸引數萬人參與,30餘人在國省賽事中摘金,200餘名“市級技術能手”脫穎而出,成爲產業升級的“硬核”力量。
數據印證着創新生態的活力:全市技能人才總數達18.37萬人,高技能人才佔比24.3%;職工上報技術革新15200項,發明創造8600餘項,推廣先進操作法3500餘項,收集合理化建議6.3萬餘條,實施5.2萬條,實施率達82.5%。
這組數據背後,有着更爲生動的實踐支撐——
勞模創新工作室裡,湖南省首位大國工匠、“七一勳章”獲得者艾愛國正手把手指導年輕焊工們操作技巧;全國勞模、威勝能源總工程師馮喜軍帶領團隊攻克一二次融合斷路器等“卡脖子”技術難題;湘電集團焊裝車間裡,劉新新手持焊槍,在鋼板上勾勒出精準的焊縫;肖柳清牽頭的“能工巧匠”訓練營將課堂搬到車間,讓更多學生有了參與實踐操作的機會……
“當尊重工匠、崇尚技能、追求卓越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定會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龐大產業工人隊伍。”湘潭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黃革躍表示,湘潭各級工會以“湘潭工匠日”爲抓手,培厚工匠精神沃土,建立健全職工創新創造激勵機制,讓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在創新實踐中找準座標,讓“紅色匠造?智創未來”成爲蓮城最亮麗的名片。
(湖南工人報全媒體記者 黃雅羣)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