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民事民議”破解垃圾難題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鮑捷訊
最近幾年,家住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錦石鄉金湖村的胡順英,可不用費心拾掇家裡的垃圾了。“只要把垃圾放門口,就有保潔員上門收。”胡順英說,“自從村裡收了‘垃圾費’,家裡垃圾有人收,村裡人也不亂扔垃圾了,都把愛護環境當自己的事。”
胡順英口中的“垃圾費”是近年來湘潭縣探索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付費制度。“垃圾費”重點破解治理資金不足和羣衆參與度低兩大難題。“收費不是目的,共建纔是關鍵。”湘潭縣在制度設計中始終堅持民主協商原則,將治理主動權完全下放至村級組織。
在楊嘉橋鎮金筆村召開的屋場會上,“房前屋後保潔標準”“公共區域管理細則”等議題引發村民熱烈討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共同描繪心目中的美麗鄉村圖景。
“我們村通過村民代表大會商議,最終確定每戶每年繳納100元垃圾處理費,對低保戶等困難羣體實行減免政策。”金湖村黨支部書記羅斌介紹:“2024年,478戶村民一年共籌集4萬餘元,全部用於支付保潔員工資和公共區域的日常清潔。”
“現在大家繳費很配合,因爲每一分錢都花在了村裡。”羅斌介紹,村裡的垃圾轉運員崗位通過競標產生,一切費用由鄉鎮財政代管,村民從“被動繳費”轉變爲“主動參與”,真正實現了共建共治共享。
這種“民事民議”的治理模式成效顯著,據瞭解,該制度已在全縣實現全覆蓋,村民自覺付費率達到98%。如今走進湘潭縣的鄉村,整潔的村道、規範的垃圾收集點,印證着“小付費”帶來的“大改變”。
目前,湘潭縣構建的“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四級體系已實現全域覆蓋,全縣配備農村環衛保潔員1800餘人,各類保潔車550輛,實現17箇中轉站垃圾不過夜,確保農村生活垃圾應收盡收。
“每個村情況不同,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付費服務模式不能‘一刀切’,必須結合實際。”湘潭市農業農村局農村社會事業促進科科長章海軍介紹,湘潭市堅持“一村一策”,鼓勵各村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或村民議事會靈活確定付費標準。
清晨6點,中路鋪鎮竹衝村的保潔員李軍熟練地操作垃圾清運車,挨家挨戶收集分類好的生活垃圾。“現在設備先進多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李軍告訴記者,收上來的垃圾將被運往鎮上的標準化中轉站。在那裡,垃圾將轉化爲清潔電能。
作爲湘潭縣的農業重鎮,中路鋪鎮日均垃圾產生量達15噸。中路鋪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周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採用填埋方式,單趟運輸成本就要1000元。現在全縣每天處理150噸垃圾,每噸生活垃圾能轉化爲500度電。實現了“垃圾變現”的綠色經濟效益。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