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總工會“全鏈式”培育 讓職工在創新大潮中“站C位”
從搶佔移動互聯網先機到電商直播蓬勃發展,再到“六小龍”火爆出圈,浙江杭州一次次站在了時代的風口。“頂流”的背後,是隻爭朝夕的持續發力——這座城正錨定“打造更高水平創新活力之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向奮進。在厚積薄發的過程中,職工隊伍巨大的創新創造潛力成爲夯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大“支點”。
如何答好“向新而行”這張考卷?身爲職工“孃家人”的杭州市總工會,踐行着“長期主義者”的堅持,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協同發展,讓職工在創新大潮中站上“C位”。
創新有方,“鏈”出真功夫
鏡頭:在杭州市臨安區玲瓏街道,複合裝飾材料、電線電纜、電子電路是三大重點產業。街道內浙江天傑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率先制定能級工資制度,通過“以技提薪”激發職工提升技能、創新創造的積極性。
但小微企業、新業態企業等的行業特點並不一樣,如何確保協商全域覆蓋?玲瓏街道總工會與街道商會簽訂了杭州市首份區域性能級工資集體合同。“設立創新創造成果獎勵。獎勵對象主要爲在與生產經營密切相關的發明專利、先進操作、節能減排、體制機制等方面作出貢獻的職工……”合同內容涵蓋了技術技能類、技能競賽類、榮譽稱號類、學歷提升類、創新創造類等五大能級模塊,惠及小微企業近900家職工6400餘人。
觀察:職工是創新的“源頭活水”。近年來,杭州市總工會探索構建職工創新服務體系,完善職工創新成果“培育、評選、展示、轉化”一體化機制。通過制度賦能、平臺助力、成果轉化等舉措,推動職工創新成果落地生根。
數據顯示,2024年,杭州市共簽訂能級工資集體合同2961份,涵蓋企業4349家、職工57萬人。這得益於《杭州市集體協商操作指引及質效評估標準》的推廣,指導企業圍繞創新獎勵、技術提級、學歷補貼等事項進行協商,把職工創新成果列入能級工資,有效激發職工創新內生動力。
去年浙江省首屆職工創新交流活動期間,智能仿生手、人形機器人等賺足了眼球,許多引發全網熱烈反響的職工創新產品來自於杭州市總工會承辦的“智能物聯產業集羣職工創新成果主題展館”。128位創新人物、456項創新成果,職工“站”上了主題展館的“C位”。搭臺唱戲,更要謀深謀遠。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總工會共同簽署協議,促進職工創新創造發明成果高水平推廣轉化,讓職工創新獲獎成果能“走”出浙江,甚至“走”出長三角。
在杭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工匠陸觀夫帶領團隊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關,實現了高壓板翅式換熱器的全面國產化。這背後,離不開“四技”“五小”“兩比”等羣衆性創新活動的常態化開展。在去年公佈的杭州市職工“五小”創新成果中,參與角逐的387項創新成果覆蓋了智能製造、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多個領域。“每個小突破背後都是研發人員的長時間知識沉澱和大量的心血投入,有了激勵和保護,這一個個小創新必將積沙成山,形成一個個強有力的核心技術控制點,爲公司高速發展、國家民族振興而助力。”項目獲評“五小”創新成果的新華三技術有限公司職工李元昕說。
產業探路,“鏈”出加速度
鏡頭:“參加技能競賽不僅可以瞭解領域內的最新動態,還能與同行切磋技術,收穫非常大!”29歲的武立穩,是杭州西子智能停車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人工智能訓練師。在杭州臨平,他深刻感受到了技能成才之路越走越寬,這也讓他有了更多動力去做創新研究。目前,他的團隊研發的故障預測模型已經應用到國內外多個停車場系統中。“結合全區新興產業,適時制定競技賽道,每年舉辦十餘場高質量人工智能技能賽事。”杭州市臨平區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許玲美表示,工會致力爲職工搭建展學平臺。
觀察: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信息……杭州市總工會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擦亮“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等引領性、示範性勞動和技能競賽品牌,營造全員參與創新創造的良好生態。2024年,全市“三重一新”項目開展立功競賽17場,各級工會組織開展技能競賽、技術比武1萬餘場,帶動崗位練兵30餘萬人次。
“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當工會工作觸角延伸至重大科創平臺、重點科技企業,一批跨區域、跨行業、跨企業的創新工作室聯盟浮出水面,在前沿科技、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共性技術等方面開展聯合攻關。比如,杭州移動工匠創新工作室領銜人陳國軍和國網電力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人徐川子、錢錦共同簽署了聯盟協議,聯合開展數智技術創新研究、交流平臺搭建、研究成果共享、創新人才培育等活動。
“我們鋁合金管焊接後,在進行機械性能彎曲試驗時經常出現斷裂情況。”接到企業需求後,省勞模、杭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車間副主任楊紅亮和公司高級技師席小明專程赴淳安開展技術服務。近年來,一批批勞模工匠走進企業,通過參與創新、短期合作、聯合攻關、聯盟結對等方式,開展技術諮詢、產品開發、技術攻關、工藝改進、成果轉化等服務。2024年,杭州市組建勞模工匠助企行專項服務隊247個,服務企業3068家,解決技術問題750餘個,培訓職工18500餘人,產生經濟效益逾1.5億元。
育才強基,“鏈”出新動能
鏡頭:“杭州數字工匠”、杭州宇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鄭東的辦公室有一面落地窗,他在這裡看過很多次日出。無數個日夜付出的背後,是他堅定的信念:源源不斷的創新是科技企業的生命線。
在他的帶領下,團隊將“智能建造”模式做到了行業領先,成爲全球領軍的智慧城市全場景智能物聯(AIoT)服務商,面向工地、社區、園區、校園等城市重點治理“細胞單元”場景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用有思想的技術,創造無處不在的美好’這個使命正在一步步實現。”鄭東說。
觀察:目前,認定發佈的“杭州數字工匠”已有109 名。如何讓數字技能人才在經營發展中“挑大樑”“當主角”?杭州市總工會鼓勵“數字工匠”領辦數字技能大師工作室和技術攻關平臺,建設數字技能導師隊伍,打造“三位一體”數字人才孵化平臺。並在全省率先創建數字技能人才培訓評價產業聯盟,目前,17 家產業聯盟共培養技能人才2萬餘名,其中數字技能人才佔70%以上。
推動高技能人才破局“出圈”是一項系統工程,杭州市總工會聯合市經信局發佈三年行動方案,激勵高素養勞動者隊伍勇當先行者。重點行業領域百對勞模師徒結對、“職工技能提升—工匠培育—工匠培訓”三級培訓體構建……創新人才“蓄水池”初具規模。截至2024年底,全市培育大國工匠1人、浙江工匠365人、浙江青年工匠488人、杭州工匠240名。
制度激勵之下,企業紛紛建立晉級“多通道”機制,打破技能人才成長“天花板”。浙江聚弘凱智能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去年進行了薪酬制度改革,對技術部門和研發部門的工程師,薪資幾乎不封頂,公司人才密度從2020年的35%左右升至現在的46.6%。“新華三”等8家龍頭企業成爲全省首批數字人才“一試雙證”試點企業,6291名職工通過考試獲得“雙證”。職業成長通道的打開,也讓人才強“鏈”有了更生動的註解。
(浙江工人日報記者吳曉靜)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