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法院創新執行方式解決羣衆急難愁盼 立案沒幾天就拿到了執行款
法治日報記者 劉歡
法治日報通訊員 鄧爽 周穎桐
通過凍結銀行賬戶、提取商業保單現金價值,原本消極對抗的被執行人全額償還拖欠2年的債務;採取信用懲戒預警,被執行人主動償還5000餘元租金……
自今年3月“荊楚雷霆2025武漢行動”專項執行活動開展以來,湖北省武漢市兩級法院創新執行工作方式方法,延伸服務觸角,通過一系列便民、利民、惠民的務實舉措,着力解決羣衆急難愁盼,持續提升執行質效,讓司法爲民的成色更足、底色更暖。
用準各類措施
兩年前,陳先生入職某汽車科技公司,在工作中致雙腿意外受傷,經鑑定,構成九級傷殘。
然而,直至公司註銷,陳先生都沒拿到賠償款,遂將公司股東周某、劉某訴至武漢某區法院。
經審理,法院判決二人支付陳先生各項賠償款共計18萬餘元。他們卻認爲,公司都垮了,作爲股東不用繼續承擔責任。
爲儘快幫助陳先生要回賠償款,法院迅速啓動民生案件“三位一體”機制——
開展調解解心結,針對股東責任認定等爭議問題開展多輪“背對背”調解;
同步普法明底線,向周、劉二人講解多份類案判決,釋明拒不執行的法律後果;
並行疏導解困境,執行法官多次與陳先生聯繫,幫其調整心態、鼓勵他積極面對生活。
“作爲曾經的老闆,對受工傷的員工不管不顧,良心何在!”執行法官沒急着搬出法律條文,而是先把人情事理說清楚。
眼見二人仍找各種理由推脫,執行法官嚴肅地說:“作爲被執行人,必須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如果繼續拒不履行,法院將依法採取更爲嚴厲的強制措施。”
經說服教育,二人主動籌措資金,在執行法官見證下,將18萬餘元現金一次性交給申請執行人。
《法治日報》記者從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瞭解到,自專項執行活動開展以來,全市兩級法院持續樹牢“如我在執”理念,用盡用準各類強制措施,切實保障民生權益。
兌現勝訴權益
記者走進武漢某區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只見大廳的登記本上,記錄着羣衆訴求。
“如何提交網絡查控申請書及二拍申請書?”
“結案申請書已於7月29日交給承辦法官了,請問我還需要辦理哪些手續,準備哪些材料?”
“羣衆來到法院,恰巧法官外出聯繫不上,可以在登記本上寫下自己的訴求,法官回來後就會第一時間聯繫處理。”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兩年前,張女士經該法院判決離婚,孩子由前夫撫養,她每月支付撫養費2000元,可在每週末探望孩子。
然而,判決生效後,女方按期支付撫養費,前夫卻以各種理由拒不配合。
今年4月,忍無可忍的張女士向法院申請執行。
一大早,張女士便來到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打聽,希望能見執行法官一面,當面講清訴求。由於承辦法官外出開展執行工作,她便在留言本上寫下自己的訴求。
當天中午,執行法官回來後看到留言,及時與張女士取得聯繫。下午,執行法官趕到張女士前夫工作單位,督促其履行生效判決確定的協助義務:“孩子是無辜的,需要來自父母雙方的愛,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見張女士前夫態度有所緩和,執行法官趁熱打鐵,現場給她打電話,敲定探望孩子的時間地點。
次日,張女士如約見到孩子。執行法官也一同來到現場,再次向其前夫講清法律規定,希望他以後能積極履行判決義務,不要阻撓張女士探望孩子。
“爲更好地迴應羣衆關切,全市兩級法院不斷拓寬、暢通訴求反映渠道,努力以最短時間兌現當事人的勝訴權益。”武漢中院執行局負責人說。
加強科技賦能
“您的××號案件於6月10日通過法院的一案一賬戶收入案款1.2萬元。”
向武漢某區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不久,李先生就收到一條短信。他喜出望外:“剛立案沒幾天,就收到錢了!”
李先生是一起借款合同糾紛執行案的申請人。
數年前,李先生借給朋友1萬餘元用於週轉經營,因對方未按時還錢,便將其訴至該區法院。判決生效後,朋友仍不還錢。多次催討無果後,6月6日他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經走訪調查,執行法官瞭解到被執行人經營一家小賣部,經濟收入較穩定,每月銀行賬戶流水數千元。
證據面前,被執行人自感理虧,現場打電話聯繫親屬籌錢。數小時後,本金加利息1.2萬元匯入案件專用賬戶。
收到案款後,法院當即啓動“雙向短信提示”機制。
智能短信系統第一時間向案件承辦人員發送案款到賬提醒短信,通知資金到賬情況。承辦人員收到信息後,即刻依照規範化案款發還流程,高效審批放款。
法院還同步向李先生髮送提醒短信,告知執行案號、到賬時間、案款金額等相關信息,提示其耐心等待案款到賬。
據悉,武漢中院將規範管理和信息化手段作爲專項執行活動的重要抓手,以建章立制促進規範化管理,以信息化應用推動執行工作現代化。
“專項執行活動開展以來,武漢法院持續深化和創新執行舉措,有效帶動了執行質效和執行規範化水平的提升。武漢法院將牢牢堅持以人民滿意爲標準,以機制創新爲引擎,全力以赴,衝刺攻堅,爲保障人民羣衆勝訴權益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武漢中院院長劉太平說。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