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巖精神激勵職工當好“時代答卷人”
“紅巖精神不是書本上的文字,也不是‘沉睡’的革命遺址,而是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信仰,激勵我們立足崗位,再立新功。”日前,在重慶九龍坡區總工會職工服務中心內,重慶市勞動模範毛鐵輕輕撫過一本珍藏多年的《挺進報》復刻版,動情地對數十名外賣員、快遞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說道。
這是重慶市總工會打造“紅巖思政”的生動案例。今年3月,重慶市總工會在紅巖精神重要發祥地沙坪壩區啓動“重慶工人紅巖大思政課”,旨在全面提升職工思政水平,助力打造一支信念堅定、品德高尚、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的新時代重慶職工隊伍。
重慶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餘季平表示,市總工會聚焦構建特色化思政體系、打造立體化思政矩陣、發展浸潤化思政格局三大維度,着力打造“重慶工人紅巖大思政課體系”,精心培育“紅巖思政”育人鑄魂品牌,構建起“立體化、沉浸式、實踐型”思政教育模式。職工們不再是思政課的“觀衆”,而是化身爲“踐行者”,立足崗位勇挑重擔。
“紅巖魂”浸潤職工心
“革命先烈張露萍在24歲那年,用生命詮釋了情報工作者隱秘而偉大的真諦……”在渝中區枇杷山寶庫,該區40餘名企業職工一邊屏息凝神地聆聽講解員深情講述,一邊觸摸斑駁的磚牆,思緒飄回70多年前。隱約間,那緊張而急促的無線電波聲在耳畔迴響。
在重慶,類似這樣充滿“紅巖味”的思政課已成常態。今年以來,重慶的勞模工匠、思政老師們深入車間、學校、社區、工會驛站等地,將紅巖精神轉化爲一場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生動宣講。同時,衆多革命遺址也成爲思政課的“歷史課堂”。
爲讓紅巖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近年來,重慶市總以紅巖精神爲根基,通過組建專家庫和宣講隊伍開展常態化宣講;將革命遺址、紅色文化資源打造成“實景課堂”等方式,讓職工“沉浸式”接受紅巖精神帶來的思想洗禮。
“市總工會還引入評估反饋機制和職工學習激勵機制,以‘宣傳觸達—活動吸引—互動激活—激勵驅動—文化浸潤—技術支撐’全鏈條設計,定期評估紅巖思政教育效果。”餘季平說,根據反饋信息,各級工會可以精準調整思政課的重點和形式,若發現職工對紅巖歷史中的某個特定事件興趣濃厚,便在後續的思政教育中,深挖該事件的背景、過程和影響,讓職工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
立體矩陣讓“說教”變“共情”
“那些曾經只在書本上出現的名字,此刻變得鮮活起來,跨越漫長歲月,激勵着我們勇往直前。”近日,在重慶1949大劇院內,中鐵二十局房地產公司職工王煥麗觀看完大型紅色歷史舞臺劇《重慶·1949》後,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這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正是重慶市總構建“立體化思政矩陣”的生動註腳。
重慶市總工會宣教網絡部負責人介紹,一方面,市總工會深度挖掘勞動模範的實幹精神、巴渝工匠的精湛技藝、優秀思政教師的理論素養等智慧資源,建立“重慶工人紅巖思政課”專家名師庫,每年組建100個專家名師隊伍,培養100名“思政理論+產業實踐”雙師型名師,組建10支宣講隊伍及“宣講輕騎兵”隊伍,將“紅巖思政”全方位融入職工工作與生活場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重慶1949大劇院、紅巖村、趙士炎烈士館等場景資源,設立10個“渝工紅巖實踐教學點”,打造10個“渝工紅巖產教融合聯盟”,遴選10條工運研學線路,讓廣大職工在行走中感受紅色歷史。
此外,重慶各級工會也打造出具有區域特色的思政教育矩陣。例如,渝中區總工會以“母城惠工·思政鑄魂”爲主線,在班組、職工書屋等陣地建立班組“思政課”、閱讀“思政班”、網絡“思政臺”;沙坪壩區總工會以“劇—課—雲”三維聯動,實現思政教育從“千人一課”向“千人千課”轉變;璧山區總工會打造“情景思政 +”,構建起全域覆蓋、沉浸體驗的紅巖文化育人生態。
截至目前,重慶全市思政矩陣累計舉辦百餘場線上線下活動,覆蓋職工500萬人次。“工會事事有思政、幹部人人講思政、工人處處學思政”的氛圍已然形成。
職工從“被動聽”邁向“主動行”
日前,一場以“弘揚紅巖精神 堅守初心使命”爲主題的宣講活動,在國網重慶市南供電公司生產管控中心電纜運檢班舉行。全國勞動模範張毅以自身30年如一日堅守電力一線、攻克無數技術難題的親身經歷爲藍本,對青年職工講述他對紅巖精神中堅韌不拔、無私奉獻品質的理解與踐行。今年以來,該公司已在班組一線舉辦了16場類似的宣講活動,覆蓋近500人次。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重慶各級工會結合新時代職工特點,立足發展“浸潤化”思政格局,讓紅巖精神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推動職工實現從思政課堂上“被動聽”到立足崗位“主動行”的轉變,使紅巖精神真正融入職工血脈、化爲行動自覺。
不久前,重慶市教科文衛體工會在重慶外語外事學院舉辦“重慶工人紅巖大思政課”宣講展示活動,邀請系統6位勞模工匠、思政教師進行示範宣講,推動高校思政課堂成爲“跨學科、跨時空、跨場景”的育人實踐;九龍坡區探索出“政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區委宣傳部、區總工會、職業教育中心、企業等多方攜手,在車間、校園、社區打造“紅巖課堂”,推動職工將紅巖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餘季平表示,下一步,重慶市總將持續優化專家名師隊伍,提升授課質量;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打造更多精品思政金課;拓展工運研學線路,讓職工在行走中學習;進一步建設實踐教學基地,爲職工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讓紅巖精神成爲全市職工投身重慶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
黃仕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