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警戒堰塞湖不解 就沒有安身立命光復
馬太鞍溪洪水暴漲,灌入光復大半個市區,景象怵目驚心。(田俊雄提供)
馬太鞍堰塞湖的形成與潰決危機,已經不僅是一場自然災害,而是一場攸關人民安居、地方永續發展與中央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驗。
對光復、鳳林、萬榮的鄉親來說,堰塞湖就像一顆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紅色警戒未解除,居民的生活便永遠籠罩在恐懼之下。今天住下來,明天卻可能要緊急撤離,隨時帶着細軟逃難。這樣的生活,與戰爭有何異?
位於馬太鞍溪𣾀入花蓮溪的光復鄉東富村阿陶莫部落,慘遭洪水侵襲,景況一片狼藉。(田俊雄提供)
全國各地的愛心,在災後第一時間涌入花蓮。救援隊伍、志工、捐款與物資,讓家園得以迅速稍作恢復。但這些溫情無法取代制度。因爲堰塞湖依舊存在,風險依舊存在,鄉親的焦慮依舊存在。
問題的癥結,在於中央政府。依《災害防救法》的立法精神,中央主管機關在重大跨域災害發生時,不僅要正視自身業管責任,更必須整合各部會資源,輔導地方共同完成撤離計劃。然而,目前中央並未提出具體的「治本」方案。
全光復鄉高達七百多公頃的農田,遭洪泥和河水覆蓋,損失慘重。(田俊雄提供)
鄉親部落族人最想問的是:在光復這片土地,究竟能不能「常住久安」?還是我們只能當作臨時棲身之所?若堰塞湖風險未解決,地方經濟必然衰退,投資停滯,人口外移,光復將無法翻身。
中央若消極看待,僅以「地方自己因應」作迴應,無異於治理失能。更可怕的是,這會徹底摧毀人民對政府的信任。信任一旦崩解,再多的口號與承諾,都是空話。
中央解決堰塞湖,豈能坐視豪雨颱風才緊急處理,必須跨領域專業會診,公開完整治理計劃。是安全爆破?是副溢洪道?還是人工引流?人民有知情權,更要有安全權。
同時,中央必須提出長期的安置與土地規劃。若風險無法徹底排除,部落族人、社區居民將遷往何處?原民傳統領域、土地政策、教育、產業、住宅如何銜接?這是攸關世代安居問題,不容再拖延。
此外,針對光復鳳林萬榮三鄉鎮受影響的 8,600 多名村民,撤離動線、收容所位置、物資供應,中央必須立即制度化、定期演練。只有這樣,民衆才能安心,而不是每逢大雨就陷入恐慌。
花蓮不是一次性的災區,而是臺灣東部的重要命脈。中央若真要實現「區域均衡」與「防災韌性」、「防災永續」,就不能讓光復、鳳林、萬榮成爲被遺忘的角落。
今天,社會各界已經展現了最深的大愛與支持,陪伴花蓮渡過難關。接下來,中央要展現的,不是空泛的關懷,而是具體的行動和解決堰塞湖的方案。
我們想提醒中央:光復鄉親和部落族人要的是什麼?最基本的不就是一個「常住久安」的家園,一個能「安身立命」的地方。這是人民的期待,也是國家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