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賽道“殺出”百億產業:清遠特色農業的破局之路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高慧超 清遠報道
在“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之年,廣東清遠特色農業發展按下新“加速鍵”。
今年一季度,清遠雞存欄4765.6萬隻,同比增長21.6%;綜合產值33.93億元,同比增長28.04%。特色農業不僅產值實現了新突破,品牌也站上新臺階。同期,清遠英德紅茶入選了“2024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文化力TOP30”,成爲廣東唯一上榜的品牌。
這是近年來,清遠農業特色化、品牌化、規模化發展的一個縮影。
2024年,清遠雞、西牛麻竹筍綜合產值已突破百億元,英德紅茶綜合產值達90億元,距百億元目標僅一步之遙。2023年4月,中法兩國元首在廣州鬆園進行非正式會晤,英德紅茶還作爲國茶代表之一用於茶敘現場接待。
(英德紅茶春採現場 清遠市委宣傳部供圖)
雞與茶都是農業產業中競爭激烈的“紅海賽道”,清遠是如何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讓它們蜚聲全國的?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觀察發現,這源於清遠實施的“一攬子”特色農業扶持培育計劃,第一步就是找準優勢,明確特色產業定位。
英德產茶歷史可追溯到距今1600多年前,最早記載出自南朝劉宋時期沈懷遠編撰的地理志書《南越志》。中國第一部茶葉專著——唐朝陸羽所著《茶經》也提及,韶州茶味極佳(當時英德是韶州主要植茶地之一)。明清時期,英德還是貢茶產出地,這都證明英德茶葉品質優良、聞名已久。
雞也是清遠長期以來的特色農產品,2003年便註冊了“原產地證明商標”(集體商標)、2010年成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後又獲評廣東省名牌產品、廣東省名特優新農產品等。
明確定位後,清遠便開始精準扶持特色農業發展,尤其注重科技創新賦能以及標準引領。
清遠圍繞英德紅茶打造了11個科技創新平臺,共獲專利發明30餘項;構建了服務英德紅茶全產業鏈的標準化示範體系,建成國內首個實現數字精準控制和標準化、自動化生產的加工技術工程中心;大力推廣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病蟲害防控技術,建立茶葉全鏈條可追溯制度和電子信息平臺,全域推動生態茶園建設,實現46家茶園獲得廣東省生態茶園認定,英九莊園成爲廣東第一家獲得國家級生態農場認定的茶葉企業。
清遠雞方面,清遠則按照“品種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範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要求,大力推進清遠雞標準化養殖,累計創建國家級標準化示範場1家,省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肉雞)28家,省級美麗牧場2家。同時建立清遠雞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目前共有7家雞企入駐該平臺,截至3月底,清遠雞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共出證51.38萬張,切實保障消費者溯源清遠雞的權益。
“酒香也怕巷子深”,產品出色仍需大力推廣。清遠深諳此理,特別注重特色農業的品牌建設與宣傳推廣,多渠道廣泛宣傳,不斷提高特色農產品知名度、影響力和美譽度。
通過“品牌規劃+媒體宣傳+舉辦活動+出訪推薦+跨界融合”聯動模式,清遠大力實施英德紅茶、清遠雞區域公用品牌提升戰略,全方位立體化投放廣告,推進英德紅茶“下地鐵、進高鐵、上央視、遊珠江”,巡遊茶博會,“飛躍”廣州小蠻腰,走進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亮相法國巴黎奧運會。與此同時,提出了“天賦好食材地道清遠雞”等宣傳口號,以麻麻雞IP形象和清遠雞養殖場景,塑造了清遠雞“食五穀、飲水泉、住深山、吸氧吧”品牌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廣的過程中,清遠特別注重文化賦能,講好本土民俗故事,打造特色文化品牌IP。清遠不僅推動英德紅茶研究獲得新發現,歷史向前推進300年,還創作了英德紅茶品牌主題曲《東方金美人》、以英德茶爲背景題材的文化微電影《傳承》等作品,併成功將英德紅茶製作技藝等申報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英德市紅旗茶廠則入選第五批國家工業遺產。此外,英德還有6條茶旅路線入選全國紅色茶鄉旅遊精品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