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2317)快衝200元…與東元強強聯手!達人:電力空調到伺服器一次打包

鴻海(2317)與東元(1504)互相入股,結合AI伺服器與機電優勢,鎖定臺灣、美國等市場,力拚AI資料中心「一站式解決方案」搶大單。記者吳康瑋/攝影

*原文發文時間爲8月12日

鴻海(2317)又一路漲漲漲,快衝到200元了!是在兩天後的鴻海法說會醞釀了嗎?

說到海公公,上週和東元結盟的消息,有蠻多大大都很好奇原因的,因爲對很多人來說,東元給人的印象不就是冷氣或是傢俱嗎?

我再整理了一下,鴻海和東元這次結盟,是用雙方互相入股的方式,最快預計會在今年第四季完成,而換股的比例是1股東元換0.305股鴻海,之後鴻海將持有東元10%股權,成爲第二大股東,而東元則會持有約0.52%的鴻海股權。

至於結盟原因,應該是鴻海爲了「星際之門」再做足更多準備,因爲東元旗下的「東元西屋」,具備美國能源部和國防部的工程承包商資格,這其實可以看作是進入美國政府AI基建計劃的門票,對鎖定美國AI市場的鴻海來說,這張門票自然價值連城,這可能也是爲什麼鴻海願意用12%溢價入股的原因。雖然不是說一合作就立刻具備資格,但至少是一條比較快成爲主要標商的捷徑。

除此之外,鴻海把AI資料中心的「模組化」與「標準化」往前推一大步,等於能夠幫客戶省錢也省時間。東元的強項是機電;鴻海的強項則是AI伺服器代工以及模組化的設計能力。具體來說,機房裡面的事由鴻海包辦,機房外的電力系統交給東元,兩邊各做自己最強的事,最後再端出「一站式解決方案」,這對於客戶來說,能夠一次買齊以及壓縮施工週期。

雙方第一階段就鎖定臺灣、亞洲、美國、中東等市場,像東元在美國德州的西屋馬達,本來就有當地製造與服務優勢,搭配鴻海在美國的製造基地,不但能呼應美國製造政策,還能加快切入市場的速度。

所以對鴻海來說,把電力、空調到伺服器架設全部打包,毛利率空間也能有拉高的機會,畢竟AI基建拚的就是供應鏈整合與投標效率,誰先模組化、標準化,誰就更容易搶到大單。

◎本文內容已獲 張紫凌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