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藏「珍奶效應」 中山大學揭南海營養鹽助東海漁獲豐收
黑潮不只是海洋「高速公路」,還暗藏「珍奶效應」。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陳鎮東與研究員黃婷萱博士發現南海的深層營養鹽投由黑潮補給到東海完整過程。(圖/中山大學)
黑潮不只是海洋「高速公路」,還暗藏「珍奶效應」。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陳鎮東研究團隊最新發現,經由「攪拌」作用,將南海深層營養鹽帶到淺層,就像杯底的珍珠因攪拌而浮起,透由黑潮帶給魚羣的充足食物來源。這套營養鹽的雙重推升機制「南海先預處理、黑潮再上涌」,不僅補足了學界長期缺乏的關鍵環節,更爲漁業資源管理與生態預測提供科學依據,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期刊《海洋學》(Oceanography)。
陳鎮東解釋,海洋裡的浮游生物就像陸地上的植物,需要不斷補充「肥料」才能生長,而黑潮正是輸送養分的主要通道。南海海水透過呂宋海峽注入黑潮後,會帶着這些被「預處理」過的營養鹽,讓東海成爲全球最具生產力的漁場之一。不過,長久以來學界對於「爲何南海水特別有用」始終沒有清楚答案。
研究員黃婷萱博士指出,南海的涌升流與內波作用,就像攪拌珍奶時把杯底的珍珠翻起來,讓深層營養鹽分佈變淺。當這些海水重新進入黑潮,再受到臺灣東北方大陸棚地形推擠,更容易將養分帶到表層,遇見陽光後讓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進一步支撐魚羣數量。數據顯示,硝酸鹽在水深100公尺處,從黑潮南端每公斤1微莫耳增加到東海北端的9微莫耳,證實南海補給的關鍵角色。
研究團隊結合2000至2020年長期觀測與多次航次資料,繪製黑潮從菲律賓至東海的剖面圖,並利用經驗公式推估營養鹽濃度,首次完整勾勒「珍奶效應」的運作模型。陳鎮東表示,颱風或強風等極端事件,都會影響混合強度與營養鹽供應,這套模型能幫助科學家更準確預測浮游生物的生產力,進而掌握漁業資源變化,對漁業管理與捕撈規畫具有實際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