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助海洋「深呼吸」 中山大學揭海洋碳匯效應循環真相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黃蔚人研究團隊發現颱風有助碳匯效應。圖/中山大學提供
當颱風呼嘯而過,帶來豪雨與災損之際,海洋可能正在「深呼吸」。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黃蔚人研究團隊,驚喜發現2018年臺風「瑪莉亞」通過東海南部涌升區後,意外促進浮游植物大量增生,不僅提升海洋生產力,更加速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短短數天就改變區域性的碳循環。
研究團隊指出,「瑪莉亞」來襲前後兩度出海觀測,利用能搭載研究船的平衡器進樣式質譜儀,密切監測海水中的氧氣、營養鹽與二氧化碳變化。結果顯示,颱風強風不僅攪動海面,也讓深層富含營養鹽海水「涌升」至表層,等於爲浮游植物送上豐盛養分,使其快速繁殖並進行光合作用。
「這是一場天然攪拌」黃蔚人形容,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加,讓海洋表層的淨族羣生產力大幅提升,伴隨的是海水中二氧化碳分壓下降,顯示海洋在短期內更積極吸收大氣二氧化碳,部分碳甚至被輸送至深海,成爲長期儲存的「藍碳」。
這項發現被視爲臺灣首次針對涌升區進行高時間解析度碳循環觀測,填補過去本地數據不足的缺口,並登上國際期刊「地球物理研究期刊」。
黃蔚人指出,臺灣位處西北太平洋颱風走廊,極端天氣幾乎年年上演,等於是天然的碳循環實驗室,透過這次觀測,團隊成功捕捉到海洋在劇烈擾動中的呼吸節奏,爲全球藍碳研究提供關鍵案例。
藍碳被視爲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解方之一,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甚至提出「人工涌升流」的構想,企圖模擬颱風攪動效果,提升海洋碳匯能力。
然而,過去臺灣多仰賴國外模式推估,缺乏本地數據,黃蔚人強調,這次成果不僅提供科學依據,也有助未來評估臺灣是否適合推動自然爲本的碳匯策略。
「極端天氣不只是災害,也是一面鏡子」黃蔚人說,它映照出自然系統的韌性與調節能力「海洋不是沉默的深藍,而是會呼吸的生命體,當我們理解這股力量,或許能找到與自然共存的新方向」。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黃蔚人研究團隊發現颱風有助碳匯效應。圖/中山大學提供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黃蔚人研究團隊發現颱風有助碳匯效應。圖/中山大學提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