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產品放量、醫保助力,多家創新藥企一季度業績亮眼
創新藥企諾誠健華5月13日公佈的一季度報顯示,憑藉核心產品奧布替尼的放量等扭虧,成爲公司自2022年登陸A股以來首現盈利。不僅如此,包括百濟神州、君實生物等在內的多家創新生物醫藥企業,雖然仍處虧損,但虧損額持續收窄,接近盈利拐點,在經歷了燒錢研發之後,國內創新藥企逐漸開始“自我造血”。
多款創新藥產品放量
多家創新藥企業在一季度迎來了盈利拐點或虧損的持續收窄,從驅動因素來看,業績上升更多依靠的是企業“自我造血”——主力產品的持續放量,成爲這些企業業績增長的共同原因。其中,諾誠健華今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收3.8億元,同比增長129.9%,淨利潤爲0.14億元。這是諾誠健華自2022年登陸A股以來首次單季度實現盈利,核心產品奧布替尼放量成爲盈利的重要原因,由於該藥包括邊緣區淋巴瘤在內的三大適應症均納入醫保,銷售增長,報告期內奧布替尼營收同比增長89.2%,達3.1億元。此外,諾誠健華與Prolium達成授權許可後獲得的首付款,也成爲公司一季度實現盈利的重要保障。
另一家企業百濟神州5月13日公佈的一季度報告顯示,報告期內營收規模爲80.48億元,同比增長50.2%,虧損規模由去年同期的19.08億元收窄至9450.3萬元。自研產品澤布替尼膠囊、替雷利珠單抗和安進授權產品銷售的增長,使得公司一季度產品收入達79.85億元,其中澤布替尼膠囊在美國實現銷售40.41億元,同比增長61.9%;歐洲銷售額總計8.36億元,同比增長75.4%;在國內銷售5.9億元,同比增長43.1%。另一款產品替雷利珠單抗一季度的銷售額達到12.45億元,同比增長19.3%。
憑藉主力產品艾加莫德、尼拉帕利等的強勁表現,再鼎醫藥在一季度實現營收1.065億美元,同比增長22%,經營虧損同比收窄20%,其中產品收入爲1.06億美元,同比增長21%,具體來看,艾加莫德一季度銷售額爲1811萬美元,同比增長38%,尼拉帕利銷售規模也創單季度新高,爲4950萬美元。
相同的情況還涉及君實生物、榮昌生物、迪哲醫藥等,雖然這些企業今年一季度仍處於虧損狀態,但虧損額明顯收窄,距離盈利拐點越來越近,且業績的增長,主要源於自有核心產品的銷售放量,從研發到商業化的完整產業鏈條日趨成熟。
在生物醫藥領域,單個產品撐起一家公司業績的情況並不少見,不過隨着創新藥研發越來越“卷”,同一靶點往往吸引多家企業佈局,後續研發管線能否及時跟上也頗爲關鍵,而藥物研發是需要“燒錢”的。從一季報來看,多家企業都考慮到了資金儲備問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諾誠健華持有現金及相關賬戶結餘約77.8億元,助力公司加速推進多項Ⅲ期註冊臨牀試驗開發和投資於差異化的ADC(抗體偶聯藥物)及其他管線;君實生物貨幣資金及交易性金融資產餘額也達30.22億元。百濟神州與信達生物的資金和現金等價物等規模均超過百億元。科倫博泰、騰盛博藥等多家企業的現金儲備則超過20億元。
創新能力躋身國際線路
一款創新藥從啓動研發到成功上市的平均時間超過10年,中國創新藥走過的十年,也伴隨國內新藥政策的逐步完善。2016年以來,我國創新藥利好性政策接連出臺,創新藥審批提速。國際層面,2017年6月,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和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ICH)同時宣佈,ICH正式批准CFDA成爲其成員,這也被認爲是中國生物醫藥行業與國際標準接軌,參與國際競爭的標誌性事件。在業界,ICH發佈的技術指南已爲全球主要國家藥品監管機構接受和轉化,併成爲藥品註冊領域的核心國際規則制定機制。
醫保也向創新藥傾斜。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通過優化醫保談判規則,將多款創新藥納入醫保。到2024年12月,國家醫保局成立後經過7輪調整,累計將149種創新藥納入醫保目錄,截至2024年10月,醫保基金對協議期內藥品支付累計超3500億元,帶動相關銷售超過5100億元。今年,丙類醫保目錄也將落地,國家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司長黃心宇此前在公開場合表示,丙類目錄將與每年的基本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同步開展,計劃於今年年內發佈第一版,“創新程度很高、臨牀價值巨大、患者獲益顯著”的藥品將成爲丙類目錄的遴選對象。
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創新藥研發數量創下新高,牆內牆外同時“開花”。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國企業研發的活躍創新藥數量已達到3575個,位居全球首位。在國內獲批上市的創新藥中,本土產品佔比也明顯提升,已從2015年的不足10%提升至2024年的42%。另據DealForma的一組數據,2024年大型跨國藥企引進的創新藥候選分子大約有31%來自中國,而2019年這一數字還爲0。海外大藥企近幾年一直在“搶購”中國創新藥。
創新藥在資本市場也有收穫。5月16日,港股創新藥ETF(513120)上漲逾2%,近6個月來上漲逾20%,A股市場,創新藥ETF(159992)也維持上漲,近三個月內上漲了4.58%,基金份額在今年3月份創下歷史新高後,繼續維持在高位。
華鑫證券指出,中國企業在抗體、ADC、雙抗等領域的技術優勢逐漸顯現,海外市場的創新溢價吸引了中國biotech企業追求更高的研發起點和標準,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創新藥的質量和創新能力。
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