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重啟公投8月舉辦 學者:存在極大安全隱憂

核三重啓公投將在八月舉行,全國廢核行動平臺今天舉行記者會探討地震風險,野薑花公民協會理事王守誠(左起)、臺大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臺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謝志誠、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退休教授李錫堤一同出席出席。記者餘承翰/攝影

針對8月23日即將舉辦的核三重啓公投,全國廢核行動平臺今天舉辦記者會指出,核三廠所在位置有活動斷層穿越廠區,以及耐震設計與地震加速度評估被低估,存在極大安全隱憂,且未來經費與時程未明,核三重啓缺乏可行性基礎。

野薑花公民協會理事王守誠表示,數十年前核電廠興建之初,地質研究發展與現在已有極大落差,臺電興建核三廠時缺少地質專業人員,讓管理學背景的人員出國學半年地質學就負責地質安全,也未配置現場地質人員記錄岩層特徵,這些都是不嚴謹的作爲,也是如今必須重新檢視核三廠地質安全的關鍵,尤其核三廠正位於馬尼拉隱沒帶上方,是全臺地震風險最高的地方。

臺大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表示,核三廠場址存在明顯的活動斷層,且斷層線直接穿越核三廠廠區範圍,距離核電廠大門僅不到1公里。這條斷層屬於恆春斷層系統,根據臺電委託調查的古地震資料顯示其錯動年代約落在距今3000多年以前,符合經濟部地礦中心對「活動斷層」的定義,這樣的地質條件是核三廠存在重大地震風險的根本原因之一。

陳文山指出,核三廠所在地可被視爲一個構造活躍、地質條件不穩定的區域,廠區內的斷層與褶皺結構發育明顯,具有明確的活動潛勢,放眼全球幾乎沒有核能電廠會選址於曾經發生褶皺與傾動變形的更新世巖盤之上,這也突顯核三廠選址的高度地質風險。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退休教授李錫堤指出,核三廠地震危害重新評估結果顯示其面臨的地震強度已超出原設計標準,若欲延長運轉年限,須依照美國核管會(NRC)規定完成所有必要的耐震安全評估,並經主管機關審查通過,否則將有公共安全疑慮。

根據2022年《地震危害與篩選報告-馬鞍山核能發電廠》,臺電依照SSHAC Level 3程序完成了機率式地震危害度分析(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PSHA),並進行地盤反應分析。結果顯示,在檢核週期爲0.1秒以下及0.1至1秒的範圍內,核三廠的地震反應譜(FIRS)均高於其原設計基準的安全關機地震(SSE),甚至可能遭遇加速度超過1.3g的地震強度,顯示原設計耐震標準0.4g已不足應對。

臺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謝志誠建議,核安會應依循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與美日標準,針對核三重啓訂定嚴格的地質調查與安全評估準則,包含場址不得位於活動斷層上方;針對半徑5公里、10公里、30公里範圍內的活動斷層進行評估;若有活動斷層通過,需提出極具說服力的抗震安全設計分析報告,否則不可以同意重啓。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指出,2015年臺灣爲因應福島事故,臺電公司針對核電廠進行「地震危害再評估」總體檢,歷時超過4年,花費新臺幣4.98億元。2020年,臺電公司執行加速耐震評估程序(ESEP),完成運轉中核二、三廠安全停機系統的耐震補強作業,聲稱核三廠安全停機系統的耐震能力已達1.384g,但這其實只是安全停機系統補強,這些工程無法提升反應爐本身以及整個廠區的防震係數,也不代表整廠的耐震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