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舉行清明生態禮葬 66名逝者回歸自然
3月28日,以“春歸·水墨間”爲主題的合肥市2025年清明生態安葬活動在小蜀山陵園舉行,66名逝者通過“生態葬”讓生命迴歸自然。
今年68歲的陳先生在這裡莊重送別他的母親。他表示,“之前打算回四川老家安葬,瞭解到生態葬後,覺得很不錯。既可以迴歸自然,也方便我們祭祀。”此外,他們兄弟姊妹四人都決定捐獻遺體。
來自上海的肖女士和愛人因支援合肥建設在這裡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姐姐去世也是生態葬,儀式辦得相當好。”肖女士說。
據合肥市公益陵園管理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張旋介紹,“4月2日,我們還將在森林葬區爲選擇生態葬的逝者舉行清明共祭活動,致敬生態安葬先行者。”
生態安葬以自然爲懷,是一種不保留骨灰,讓生命歸根的新型葬式,使安葬活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爲找準羣衆需求與國家大計之間的契合點,2023年,合肥市圍繞“葬祭一體”,以服務開路,在市屬小蜀山陵園創新“兩有一免”生態安葬服務模式,即安葬有儀式、祭掃有保障、全程免收費,墓區設置刻有逝者名字的紀念牆,每年舉行莊嚴的集體安葬、共祭儀式,讓生態安葬實現服務閉環。同時,分析生態安葬人員結構,做優“業務上門”“代客祭掃”“便民班車”“志願服務”,成功爲市民解憂除慮。
“生態安葬人數增長趨勢明顯。以小蜀山陵園爲例,從2021年69位、2022年108位,2023年308位,增加至2024年313位。”張旋表示,經過多年探索,目前小蜀山陵園已形成樹葬、花壇葬、森林葬3類生態葬式、沿主幹道分佈在園內6個區域的“三類六區”生態安葬格局。
與此同時,小蜀山陵園還率先探索實施具有合肥特色的“家庭合墓”模式。通過對原有的單、雙墓傳統墓穴進行改造,視情可安葬3至8位逝者骨灰。申請“家庭合墓”改造,無需新購置墓穴,能夠有效實現增供給、節土地、減負擔,利於破解老舊墓區可持續性發展難題。“家庭合墓”一經推出,深受市民認可,去年全市共有127戶家庭申請改造服務。“小蜀山陵園2024年節地生態葬佔比達61.2%,越來越多人選擇綠色生態殯葬方式。”張旋表示。
近年來,合肥市持續開展節地生態安葬探索實踐,並由點向面,向全市推廣。經統計,2024年全市共節約土地約49.9畝。(記者 檀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