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今年首場聯合海葬圓滿結束 31位先行者回歸大海

安息小船隨着入海滑道飄到水面。(邱芊攝)

安息小船隨着入海滑道飄到水面。(邱芊攝)

環保意識擡頭,臺北市自2003年起推動海葬,參與人數逐年攀升,截至2024年底共有1548位亡者參與,北市今年首場聯合海葬26日在基隆碧砂漁港啓航,共有31位先行者回歸大海。家屬周小姐表示,一切遵循老公的遺願,生前愛旅遊的他不希望有繁文縟節的儀式,想以最簡單的方式走完人生的畢業旅行,也叮嚀她與女兒「想念他時就去海邊看看」。

今年度的北市海葬首航以「遨遊沁藍海洋」爲主題,包括追思會場的佈置、安息小船的設計、客製化追思照片影片及標有海葬地點經緯度的紀念小物,都展現了不同於傳統告別式的莊嚴與巧思。

海葬不立碑、不造墳,也已有越來越多人選擇以此殯葬方式迴歸大自然,另值得一提的是,選擇海葬的家屬,宗教信仰趨向多元。北市殯葬處永續殯禮課長傅韋翔指出,今年有4成的民衆是佛道教、3成是無宗教信仰者、1成基督天主教,剩下的則是其他宗教,反映出環保葬觀念可跨越不同宗教的藩籬。

周小姐表示,無宗教信仰的老公生前喜歡旅遊,曾交代不能把他裝罐、鎖櫃子裡,直言自己會崩潰,此外老公來自鄉下的傳統大家庭,認爲過往的儀式都繁文縟節,希望家屬們不用那麼辛苦,且燒紙錢也很不環保,所以身爲長子的他決定要當家族中的革命者,清明節也不用掃墓,想念時就去海邊看看他就好,目前家族成員也紛紛想效仿以海葬的方式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周小姐回憶,老公生前一家人曾去過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家,老公在安排自己的告別式音樂會時,也特別交代她把蒐集的紀念幣、親手寫的卡片分送給大家。周小姐在儀式結束後,坦言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頭,感動的說圓滿了,此後再也沒有遺憾。

傅韋翔指出,目前最流行的還是樹葬、花葬,因爲海葬要預約,且要看天氣配合出海時間,如果前2天海象不佳,就會取消、延期,算是考驗家屬的配合度。舉辦至今爲了讓家屬更安心,實施3年的安息小船入海滑道也持續精進中,以前材質較重且容易斷掉,去年延用到今年的則是改良版,另外以往儀式結束,廠商會把整場2小時的影片給家屬,今年開始有個人化影片,讓家屬備感溫馨。

殯葬處表示,今年預計辦理6場次聯合海葬,參加聯合海葬儀式全程免費,不分縣市、國籍皆可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