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周報/手指長期泡水發皺…專家發現「藏健康訊息」:與神經有關

指尖皺縮的變化可能透露出我們的健康狀況,例如第二型糖尿病、囊性纖維化、神經損傷,甚至心血管疾病。(圖/BBC)

文/陳韻涵輯

當手指或腳趾長時間浸泡在水中,皮膚便會出現「皺縮現象」。這種現象過去被認爲是皮膚吸水膨脹的自然反應,但科學家近年發現,它其實是一種受神經系統控制的主動生理反應,並可能與人類的進化適應有關,甚至隱藏健康訊息。

研究指出,皺縮現象只會在手指與腳趾出現,與負責控制手部血流及汗腺的中位神經有關。當中位神經受損,指尖就不會皺縮。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研究團隊發現,浸水皺縮時,指尖血流量驟降,顯示這是一種交感神經介導的血管收縮反應。當手指神經纖維因水分與鹽分失衡而受到刺激,便會引導血管收縮,讓皮膚表層向內凹陷形成皺紋。

曼徹斯特都會大學神經學家戴維斯(Nick Davis)表示,這種皺縮具有實際功能。他在實驗中發現,手指起皺後,即便溼潤,仍比未皺時更容易抓握物體,因爲皺紋能增加摩擦力,類似輪胎胎紋排水的效果。

無獨有偶,英國新堡大學的研究也顯示,起皺手指在水中搬運物品的效率,高於未起皺的情況。

皺縮現象可能爲人類在潮溼環境中活動、抓握樹枝或石頭時提供演化優勢,另有研究發現,皺縮現象在海水中較淡水不明顯,推測這是人類爲適應淡水環境而演化出的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皺縮現象可當作醫生檢測交感神經功能的方法,也能反映個人健康狀況。例如,第二型糖尿病、心臟衰竭、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皺縮反應經常出現異常狀況,囊性纖維化患者則可能出現過度皺縮。

關於皺縮現象仍有許多謎團未解,例如女性的皺縮速度比男性慢,或此反應在乾燥環境中無法維持。部分研究指出,皺縮改變了指尖觸覺神經的排列方式,可能影響觸覺或造成心理不舒服的感受,凸顯這不僅是生理反應,也涉及感知層面。

宛如梅乾的指尖看似平常,卻蘊藏着豐富的生物學與醫學意義,且是人類演化與健康警訊的線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