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解讀丨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專家建議保護與發展協調推進

新京報訊(記者張建林)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3月5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副研究員曾聰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也必須採取綜合措施,確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推進。”

2025年2月24日,自然資源部發布《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公報顯示,2024年我國海洋經濟呈現強勁發展勢頭,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首次突破10萬億元,達105438億元,比上年增長5.9%,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爲7.8%。

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重。曾聰認爲,在政策和規劃方面,應嚴格執行海洋生態紅線制度,劃定保護區域,防止珊瑚礁、海草牀、紅樹林等生態敏感區域受到過度開發,並通過海洋空間規劃(MSP)優化產業佈局,避免資源枯竭。

在保護管理上,需要擴展和優化海洋保護區(MPAs)網絡,確保關鍵生境和遷徙廊道得到有效保護。同時將新技術、新設備引入新場景,例如,引入衛星遙感、無人機、自動水下探測器等智能技術,實現實時監測與動態調整。此外,要實施基於生態系統的漁業管理,科學設定捕撈配額,發展生態養殖,利用大數據和AI技術監測非法捕撈,並強化執法監管。

“在產業方面,也需要大力推進藍碳生態系統建設,保護和恢復紅樹林、海草牀等海洋碳匯,並探索建立海洋碳匯交易市場,助力氣候變化應對。”曾聰說。

2024年1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開始施行。新法對於保護和改善海洋環境、保障生態安全和公衆健康、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自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施行以來,我國海洋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局部海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更加完善,資源有序開發利用和海洋經濟綠色轉型進程加快。我國已初步形成從山頂到海洋的有規劃引領、有制度保障、有資金支持、有基礎支撐的海洋生態修復格局。

除了宏觀層面,曾聰告訴記者,日常生活中還應積極提升公衆意識,通過教育、媒體等傳播推廣海洋保護理念,鼓勵公民科學參與海洋監測,並推動可持續海洋旅遊,使生態保護與綠色經濟發展相輔相成。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